“一排奔驰停在一起,是老头子们在搞聚会;一排宝马停在一起,是富二代们在开派对;一排奥迪停在一起,是中国官员们在开会。”这样的场景,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而随着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出台,已有多省相继出台文件规定:领导人换乘公务用车,需选择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自主品牌取代合资车的公务车地位指日可待,强调低调务实的“新公车时代”即将来临,此种“中国特色”或将迎来全新开局。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
1997年,广东省就开始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
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引发热议,由此出现了2004年前后的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北京、广东等地试点公车货币化改革。
2005年,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搁浅。
2009年,经过近7年的酝酿和试点,浙江杭州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并向公务员发放公车改革补贴,补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
2010年初,昆明在市内四个辖区试点公车改革,实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
2010年3月,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建议厅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再次引发热议。
2011年1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降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采购价格,明确要求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这比此前的标准降了2万元。同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
公车消费巨额支出、公车私用、公车行驶特权这些弊端集合在一起,让公车在老百姓眼里成了奢侈、特权甚至腐败的象征。所以,公车改革一方面是要改车,更重要的是祛除公车身上的特权标签。公车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洋品牌换成自主品牌,它的目标应该是务实、亲民、节能、环保,让老百姓的车成为官员的选择。
“屁股底下一座楼”,这是民众对公车的形象比喻。“公车”和“专车”,一字之差,区别却很大。然而,实际情况下,很多人都把“公车”当成“专车”,车轮上的腐败让人触目惊心。
对于公众来说,公车几乎就等于专车,伍“躺着中枪”,也表明公众对于公车长久以来累积的不满。伍皓主动公布车牌是“微改革”。如果全国每个地方都能坚持“微改革”,就可能汇成改革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