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修表桌,人生大舞台。四十多年前,龚道国用人生第一块手表换来的修表工具,大多数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 摄  方寸修表桌,人生大舞台。四十多年前,龚道国用人生第一块手表换来的修表工具,大多数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 摄

  星辰在线3月20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曾几何时,手表是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当时的修表业由此风光一时。随着手机的普及等多种因素,让手表逐渐旁落,随即修表匠纷纷转行,老手艺随之开始没落。

  方寸修表桌,人生大舞台。从学生时代获赠第一块手表的惊喜,到卖掉手表购置修表工具一头扎入“表匠”行列的义无反顾;再从钟表市场鼎盛时期一掷千金的豪气,到如今仅能维持温饱的淡薄。犹如牢牢捆绑的命运共同体,表匠龚道国,如同他坚守的钟表人生,历经大起大落。

  其实,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又何止这一种呢?当祖传的老式钟表停摆,顺手的菜刀断把,想弹一床暖和的棉花被……每每此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些流淌在朴素时光里的老手艺人。

  卖掉手表才换来修表工具

  连日的阴雨,让长沙城显得有些压抑。在长沙火车站东广场旁边的锦泰东环广场写字楼的1220房,狭小的办公室内,聚光灯下,龚道国安静地坐在操作台前,戴着专用放大镜低头摆弄着一只瑞士全自动手表。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零件拆下来,清洗、检测,逐一排查问题,略显枯燥又寂寞。“这鬼天气,下了好久的雨了。”见到记者,他停下了手中的活,“还好,我们这个行业不要看天吃饭,反正坐在家里做事,下不下雨都没什么影响。”

  今年61岁的龚道国,是从业四十多年的老表匠。中学时代,他从做泥瓦工的哥哥那里获赠一块期望已久的上海牌机械手表,以至于四十多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这块表的品牌和型号。“需要手动上发条,1120的机芯,仿造瑞士1187型号。”龚道国说,在1979年,这款半钢手表的市价为110元钱,全钢的要125元。

自从迷上修表,表匠龚道国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 摄自从迷上修表,表匠龚道国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 摄

  他手中的这块表,虽说是抵账的二手货,但在物资匮乏的当年,他戴了两年后出手,竟然卖出了比新表还贵的价格。“当时家里穷,我就把卖表得来的120块钱,加上卖了家中那辆自行车的钱,凑起来买了一套修表的专用工具和必备的一些零件。”龚道国说,爸爸和哥哥都是从事机械修理行业,受家庭氛围的影响,自己从小就喜欢干些“敲敲打打”的事,“尤其对修表感兴趣,经常站在街边的修表摊旁偷偷地看师傅干活。”

  在那个靠老手艺吃饭的年代,干修表这一行的,以前比较受人尊重,“比卖小吃、理发、补锅、吹糖人的地位都要高。”龚道国的学艺之路并不平坦,“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理使得一些老手艺人并不想真心授艺。“基本上就是让徒弟打杂,要耐得住性子,加上悟性高的学徒才有可能学点东西。”通过看书和自己摸索,龚道国跟着师傅仅学了一个月时间,就自己草草“出道”了。

  曾风光无限的修表匠“龚师傅”

  “西北方向,像青海、甘肃、新疆这些地方,当时就有不少人戴梅花、英纳格、天梭这些进口手表。”龚道国回忆,当时在湖南还比较少见,为了增长见识并提高手艺,刚出道不久的他就去了青海的省会西宁。

  经过4年的磨练,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他又来到甘肃武威,龚道国在武威的数年,正是手表市场最火爆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号称“三转一响”,是不少家庭向往的“大件”,技艺高超的修表匠也风光无限。

  “很奇怪,武威这个地方,当时戴进口手表的人特别多。”龚道国说,当时在湖南,基本以上海、东风、钻石等国产品牌为主。“虽然当时街边修表的摊位随处可见,但是我们的生意还是好得不得了。”他的生意是怎样“好得不得了”呢?龚道国清晰记得的一些数据也许能比较直观地说明问题,他回忆:“当时一斤猪肉0.76元,一百斤稻谷7.5元,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17.5元。”而他,平时一天就有100多元收入,最多时甚至赚过将近200元钱。当时,财大气粗的龚道国,豪掷千元购买一台进口照相机,“给女朋友送辆自行车,都是售价380元的外来货。”

  一度被电子产品逼入死胡同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手表的市场,先后被电子表和石英表取代,故障率也大大降低,修表的行当也就逐渐被冷落。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传呼机、手机的兴起和逐步普及,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钟表维修业也很快惨淡下来。匠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纷纷转行。“我以前带了五六个徒弟,现在只有一个人还在干老本行。”龚道国说。

  随着时代变迁,修表这一民间的老手艺也经历着辉煌、衰落及复苏的轮回。春江水暖鸭先知,时间很快就到了2010年。龚道国明显感觉到——修表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特别是一线和省会城市,“这就是手表市场回暖的最直接指针。”

  “穷玩车,富玩表。”在他看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时的手表,时间刻度的作用被大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财富、装饰、爱好和文化。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性需求的存在,“有的大型工厂,不允许带手机进车间,但可以戴手表。”

一只小小的手表,零件动辄几百,高档的多功能自动表甚至由上千零件组成,修表的精细程度可见一斑。 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 摄  一只小小的手表,零件动辄几百,高档的多功能自动表甚至由上千零件组成,修表的精细程度可见一斑。 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 摄

  顾客慕名送来价值百万的名表

  “论手表的销量和档次,长沙处于中等水平。”龚道国说,像山东、辽宁等北方省份,有戴手表习惯的人特别多,“很多人结婚都要送表。”从档次上来看,售价一万元左右的手表在长沙比较畅销,“最近这几年,三五万的也慢慢多了,前不久我还看见一个人戴了一块价值两百多万元的定制表。”他还提醒,长沙气候相对潮湿,市民购买机械表比石英表更加耐用。

  前不久,龚道国接了个“大活”:一块20年前购买的劳力士18K满天星金表,现在价值已达百万余元,其主人找了好几位修表师傅,对方都表示婉拒。后来经人介绍找到龚道国,“我花了五个小时搞定,主人很满意,给了我3800元。”他坦言,毕竟这种机会不多。平时大多就是换换电池、修修表带、洗洗机芯这些琐碎的小活,利润微薄。

  沉浮数十载感叹老手艺难传承

  “既不养老,也不养小”,这是手表修理业内人士公认的一句话。“就是说,这个行业的从业要求比较高。年纪轻的没经验,年龄大的,又眼力和体力吃不消。”龚道国解释,手表的功能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要不断地更新维修技术,“眼明、耳聪、手稳,是修表匠的三大基本功,修表匠的黄金年龄大致为30至60岁。”

  手表行业在复苏,但修表手艺难传承。“修表需要定力,除了能耐得住寂寞,还得脑袋灵活有悟性。”龚道国说,修表枯燥无味还辛苦,挣钱又不多,现在修表匠都是一些老手艺人,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潜心学修表这门技术。之前,在他的要求下,儿子跟着自己当了两年学徒,因对此兴趣不大,始终无法“入门”,最后只得放弃,如今在井湾子附近开了家美发工作室。

  目前,修表人才成长的速度和要求赶不上市场的需求,“断层”现象已十分明显。龚道国称,目前在长沙能维修高档手表的师傅,不仅年龄偏大,数量也很少,“不超过二十人,大概就十多个的样子吧。”“哎,就连我的儿子都不愿意干。”他无不遗憾地表示,“手艺的传承是个大问题,非常希望有人真心喜欢这门老手艺,我愿倾心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