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火炎焱燚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与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千余前来,岳麓书院人才辈出,游九功、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熊希龄、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言论、政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阳明都在此讲过学。如此种种,岳麓书院也被成为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
【P1】岳麓书院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相传,“岳麓书院”的牌匾是宋真宗所赐。
【P2】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P3-5】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相关报道
- 2012-05-22 11:30:25千年庭院 长沙岳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