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胡国建党员攻关队)(大瑶山胡国建党员攻关队)

  谷幽水清,飞瀑连缀。俯瞰大瑶山,莽莽林海一望无际。沟通南北的大瑶山隧道静静地躺在这里,迎来送往。

  大瑶山隧道所在的乐昌,素有“千年佗城”的美称,红军长征曾从这里经过,战火的洗礼,革命的精神,为这块土地烙下红色印记,多为乐昌本地人的大瑶山“守隧人”,传承红色基因,30多年如一日地守护者大瑶山隧道的安全畅通。

  南来北往的列车,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这山、这水,这人,也见证了百年铁路辉煌。一代代铁路守隧人,坚守初心使命,写下无悔担当。

  历史的对望

  1987年5月6日,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亲临现场祝贺。一年半后的1988年12月16日,第一列火车呼啸着通过大瑶山隧道。

  全长14.295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被列为世界第十大双线铁路隧道之一,打破了中国长期因技术条件限制不能修建超过10千米长大隧道的“禁区”,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据了解,大瑶山隧道的建成,使当时京广铁路通过能力提高了1.8倍。而单线改双线,列车运行速度也由50公里每小时提高到100公里每小时。

  进入大瑶山隧道所在地,有一条公路叫乐昌峡左岸公路,这条公路就修建在粤汉铁路旧址上,隔武江与京广复线相望,跨越历史的两条平行线,就这样平静的隔江相对,述说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注视着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大瑶山所在山区地势险峻,且水文复杂,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诞生了一群“守隧人”。他们活跃在黑暗深处,不被外人所知。常规检查、设备维修、排水捞沙……简单而艰辛的工作,却要长期坚守。

  无悔的坚守

  1988年12月,刚21岁的刘志雄来到大瑶山,眼前四面漏风的工房,让他有些失落。而到了晚上,“呼呼”的山风吹得门窗“吱呀”作响,又多了一份害怕。

  “那时候,洞子里,灰尘大,噪音大。遇到煤车、硝酸盐车,气味呛得人恶心。”刘志雄回想起当时艰苦的环境,唏嘘不已。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2010年,广铁集团在这块修隧道弃渣填起来的平地上建了新楼,2011年大瑶南桥隧保养工区才搬了进去。

  “现在大瑶山工作生活条件都改善了。”桥隧工钟金福,刚进大瑶山时,也是个毛头小伙子。他和二三十个人住一间屋,睡的是大通铺。

  大瑶山隧道穿越断裂带,断层处常年往外冒水,尤其是8号、9号断层最为严重。为确保列车安全,1990年开始安排了20名职工在断层处轮流看守。

(大瑶山桥隧养修工区工长胡国建在隧道内清理水沟)(大瑶山桥隧养修工区工长胡国建在隧道内清理水沟)

  1990年4月,25岁的胡国建来到大瑶山,住的是黄泥房,冬天用煤烧水,洗澡要排队打水。没有文娱设施,没有电视,一张过期报纸几乎被翻烂了。

  年轻时当过兵的胡国建,踏实肯学,在大瑶山先后担任班长、工长,2017年获得火车头奖章,2020年被评为广东省劳模,成立了“胡国建劳模工作室”,他带领的党员攻坚团队被广铁集团认定为党内品牌。

(胡国建组织党员攻关队商讨技术攻坚难题)(胡国建组织党员攻关队商讨技术攻坚难题)

  胡国建所负责的工区要负责隧道南段9.6公里,胡国建和副工长带队分两头检查,每人要检查3个单程,徒步20多公里。

  “进隧道里作业,要带着手电筒、喇叭,背着电话机、水壶、电饭煲,单程步行7公里。午饭只能在隧道里解决。我们每个月要穿坏一双特制的电工胶鞋。”胡国建的工友刘福胜说,“现在,每天开车从服务隧道进入作业点,不用那么苦熬了。”

  有两次大事,胡国建仍然清晰记得。一次是2006年7月涨大水,大瑶山隧道9号道床全部被淹没。刚当工长不久的他带着几十名工友进入隧道参加抢险。从7月15日14时进入隧道,在隧道深处吃住了11天。当时交通、通信中断,家人10多天联系不上他,急得直哭。

  另一次是2013年8月发大水,他带着工友在隧道里守了五六天,每天吃八宝粥吃得反胃。这一年,隧道里一直涌沙,胡国建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在隧道里待上四五天。

  “这在我印象里是最辛苦的一年。”胡国建感叹道。

  历史的重担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瑶山服务隧道直接修道了9号断层附近,涌沙涌水通过暗渠直接排到服务隧道下水道流出,有效避免了涨大水,隧道内线路被淹的危险情况。

  现如今,除了京广铁路大瑶山隧道,临近的武广高铁也修建了大瑶山1号隧道。普速与高速并举,安全与高效共存。

  作业的环境,生活的环境,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好,但守隧人肩上的担子,丝毫没有减轻。

  如今,平常每天通过大瑶山隧道的火车有300趟,而春运期间每天接近500趟,平均3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

  日常的巡视,泥沙清理的工作日复一日的进行着,安全的压力仍然很大。

(作业人员整治隧道拱顶漏水)(作业人员整治隧道拱顶漏水)

  “我们在大瑶山里守护隧道,就是为了列车能够安全通过,南来北往的旅客能够平安出行,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大瑶南桥隧养修工区副工长付吉林激动的说道。从1990年进入大瑶山隧道,付吉林在这里度过了整整31个春秋。

  在这个工区大院里,写满了“守隧人”的芳华,也写下了无悔的赤诚与担当。发黄墙面诉说着传承与坚守,信号楼下那棵粗壮的树根留下了时光刻下的答案。

  (通讯员:陆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