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巨族是甘棠,从古贤豪姓氏扬。

  忠厚遗风犹未远,维持名教在纲常。

  ——《周氏族谱·咏甘棠》

  从江永县城出发,向西南行进,S348线与千年湘桂古道(潇贺古道)隐约交叉相伴。向广西方向延伸约25公里,在湘桂边界一丛喀斯特山岭旁,谢水与沐水在昂山下汇合成谢沐河,流向广西,是漓江的源头之一。山环水抱间,那座古朴的小村落,叫做上甘棠。

  古道越过上甘棠村的步瀛桥,再顺水向西南行百十步,小径擦山崖石壁而过。石壁一侧,27方古石刻联成一条摩崖碑刻长廊,叫做月陂亭。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村落,2007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上甘棠村古建筑群、月陂亭摩崖石刻先后于2006年、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甘棠村以“千年古村”之名,与千家峒、“千古奇书”女书并称为江永“三千文化”。

  谢沐河畔,月陂亭前,我们从沧桑的石刻文字中,解读这个湖南最古老的村落,在时光背后隐藏的那些故事……

  湖南最古老的古村落

  湖南最古的古村落有多古?

  上甘棠村的回答是:1200年。

  用文物专家的话说,上甘棠村是“湖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创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延续时间最长的村落”。

  据甘棠村《周氏族谱》记载,唐太和二年(829)十一月初五,源自宁远县大阳洞的周氏族人“始迁此焉”,家族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延续至今。周氏家族定居上甘棠一千多年来,村名未变,村址未变,族氏血统未变。全村现有居民453户近2000人,除7户是新中国成立后迁入的异姓外,其他的都是周姓。

  周氏这一脉的来历可不简单。始祖周归仁于隋末唐初从山东青州辗转湖北襄阳后落户湖南宁远大阳洞,四世周如鍉、周如锡兄弟先后任征南大元帅,于初唐屡平岭南番乱,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和上甘棠周氏家族都是周如锡的后裔。在月陂亭摩崖上,有一首周如锡晚年作的《书月陂亭壁》诗,为后世纪念先祖所刻:

  痴儿事末了,山照已衔西。数曲寻江路,层峰步石梯。

  楼高得月早,壁峭与天齐。往矣初寮足,摩挲旧碣题。

  周如锡育有十八个“痴儿”,上甘棠立宅始祖周弘本为其第十五子。村名源自《诗经》中的《甘棠》一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歌颂西周时的决民间讼事于甘棠树下的事迹,寄寓召公之德。

  其实上甘棠的历史远不止1200年。

  再上溯900年,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灭南越国设岭南九个郡,岭南的中心从番禹转移到苍梧。苍梧郡领辖十县之一的谢沐县,县治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上甘棠。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并谢沐县、营浦县为永阳县止,历经700年。今天的千年古村,竟是曾经的千年故城。

  谢沐县,是江永这片土地设县治之始。但历经2000年风云变幻,汉代遗址已荡然无存。在村北头的沐水之上,有一座独特的石榫为墩、石板为梁的小石桥,俗称“板凳桥”,与大多数石桥采用拱桥建筑方式不同的是,这座桥采用木建筑常用的榫卯结构,在中国南方地区实属罕见,当地人传建于汉代。2009年6月,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率专家组实地考察,并仔细研究月陂亭摩崖石刻《上甘棠众架石桥舍钱题记》《重建寿隆桥记》之后得出结论:这座寿隆桥建于宋代,是湖南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年代最久远的古桥。

  在石壁上阅读千年家族史

  月陂亭不是亭,或者可以说,是由天然石壁构筑而成的弯月形状的“亭”。与潇贺古道和谢沐河道并行,石崖脚下自然凹陷形成一段百余米长的通道,能遮风挡雨,于是就开凿成了古道的一部分和行人旅途休憩的“凉亭”,这平整的石壁也就成了古代乡村文人的“BBS”。

  月陂亭现存摩崖石刻20余幅,绵延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内容包括诗文唱和、写景状物、记事功德、劝谕警示等,很好地保存了乡间的文化传统。由一个家族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镌刻下来的,专门反映家族历史文化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还是首例。它对于研究古代湘南乡村历史、民俗,尤其是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漫步月陂亭石板古道,目光从布满文字的石壁扫过,仿佛阅读一本打开的线装书——

  《判府单溪题鉴》碑:“舂陵周氏溪山胜,多少骚人为发扬。我道其间描不尽,一图太极是甘棠。”南宋咸淳四年(1268)周明季所作,回溯家族荣光,描绘乡村景物,写得极为励志。

  《邑侯歌齐彭公大丞平灭贼首邓四功绩歌诗》碑:撰于明洪武三年(1370),记叙当时的一起大事件:历史上湘桂边界的上甘棠一带是百越少数民族地区通往中原地区的要塞之地,元末明初,邓四率永明、恭城、富川瑶民起义,曾攻占永明、道州等县城以及上甘棠等要塞,历时18年,最终在洪武二年(1369)被朝廷剿灭。

  《甘棠八景》诗碑:明天顺五年(1461),族人周钦将当时八位文人唱和的一组“八景诗”和自己写的《回刊甘棠八景诗之日有帖》刊刻石壁,赞美上甘棠村的八处名胜古迹:昂山毓秀、清涧渔翁、甘棠晓读、独石时耕、山亭隐士、龟山夕照、西岭晴云、芳寺钟声,反映“耕读传家”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

  《先贤嘉言事亲》碑:“出身恩重岂能忘,禽有慈鸟兽有羊,为子若还忘孝养,纵后人类是豺狼。”清光绪三十年(1904)周道臣录,劝人为善、为孝,体现乡村纲常礼仪和人文教化。

  2002年,省文物专家组到此实地考察后称,月陂亭摩崖石刻是“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谱”“一个家族留下的专门反映这个家族千年发展史的摩崖石刻”。

  文天祥的“忠孝廉节”

  月陂亭摩崖石刻群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当属“忠孝廉节”四个榜书大字。这四个石刻大字,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每个字宽1.3米,高1.8米,字迹苍劲有力,因年代久远,忠孝两字被风雨侵蚀,半边清晰半边模糊,当地导游解释说是寓意“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块石刻,与长沙岳麓书院讲堂左右两壁镶嵌碑刻“忠孝廉节”在字形和字体的大小上是一致的。村里人骄傲地说:“岳麓书院的字是从上甘棠临摹过去的。”但奇怪的是,岳麓书院石刻下注“晦庵朱子书”,而上甘棠石刻下注“大宋忠臣文山公书”——都是后人摹刻的一样的字,一个说是朱熹写的,一个说是文天祥写的,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忠孝廉节”碑还不止两块。据永州市摩崖石刻博物馆馆长杨宗君介绍,湖南现存4处“忠孝廉节”碑,分别在永州的江永上甘棠月陂亭、零陵福寿亭,和长沙的岳麓书院、长沙文庙。这4块“忠孝廉节”都是大字榜书,大小基本一致,笔迹完全一样,为一人所书。经杨宗君考证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遗笔,最早出现在东安文氏宗祠(原碑已毁),现存摹刻年代最早的是月陂亭石刻,也是唯一的摩崖石刻(余为碑刻)。岳麓书院碑摹刻于道光七年(1827),因南宋乾道三年(1167)理学大师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开启岳麓书院的高光时刻,后人委托朱熹所书。

  而上甘棠人又有另一种说法。他们根据史料推断,这四个字是文天祥为上甘棠村人周德源写的。《永明县志》记载,南宋末年,文天祥在任湖南提刑时,曾率兵前往广西恭城平叛,驻扎在江永达两个多月。《周氏族谱》载,上甘棠周德源于宋宝佑三年(1255)任中宪大夫,为人清正廉洁,与文天祥同朝为官,相处甚笃。据说“忠孝廉节”四字为文天祥亲笔赠题周德源,周告老还乡时带回故里珍藏,村中周姓一族皆以此为铭。乾隆二十八年(1763),永明知县王伟士命人临刻于月陂亭石壁上,以传后世。

  数百年来,在“忠孝廉节”碑的道德教育下,上甘棠村出了不少的忠臣孝子。上甘棠村《周氏族谱·百官图》中记载的大小官员就有102名,国民党时期跟随张治中参加过重庆谈判的爱国将领周翰宗将军也是该村人。后来人们就传说,村前谢沐河上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226)的步瀛桥刚建成时,就被八仙中的铁拐李踩塌了半边。从此这座有神仙护持的桥每落下一块砖石头,村里便会出一名七品以上的大官。可能村人真的信了,所以这座三拱残桥至今没人去修,屹立至今,让人浮想联翩。

  八十一个他字歌

  穿过月陂亭,潇贺古道继续向西南延伸约500米,一座古朴庄重的石砌驿亭立在上甘棠的田峒中,供往来行人歇息和遮风挡雨用,名叫寿萱亭,有100多年历史了。亭中有一块著名的“八十一个他字歌”碑,寿萱亭因此于2003年公布为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传说萱草可以使人忘忧。古时候游子要远行,就会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因此萱草有“忘忧草”“母亲花”的美称。寿萱亭,顾名思义就是为母亲祝寿建的凉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甘棠村周际隆庶母陈氏七十寿辰、胞嫂六十寿辰。其母信佛吃斋,体悯乡邻,常以善言感化乡亲,被尊称为“慈悲佛母”。在古代修桥铺路是积功德的事,周际隆为母亲增添功德、弘扬功德,就为母、嫂修建了这座寿萱亭。

  周母性情贤淑,待人和蔼,为劝人行善,写下《慈悲佛母他字歌并偈》一文,全文533字,有81个“他”字,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专家学者称之为一篇浓缩了的“增广贤文”。周际隆请人将全文刻成青石碑,嵌在亭内的墙体之中,以此劝导世人,更添功德。开篇偈语开宗明义:“事事有成有败,休争谁弱谁强。无论富贵贫贱,须存本分忠良。”正文通篇都是用大白话写成的劝世良言,如:“年高有德敬重他”“知书达理请教他”“得人恩情莫忘他”“人有患难要救全他”“退一步让他,转一念容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把人际交往、言行举止、道德规范等等做人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他字歌”部分内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的内涵相一致,显示了中国道德文明的渊源,是上甘棠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月陂亭的“忠孝廉节”碑,是来自庙堂之高的铭言;而寿萱亭的“八十一个他字歌”碑,则是来自江湖之远的民谚,异曲同工,遥相呼应。千百年来,它们静静地矗立在湘南的原野上,共同诠释着上甘棠周氏悠远厚重的家族文化。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张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