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入佩玉,堪称瑰宝。

  近年来,长沙上下同心打造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优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决心,一心一意抓项目发展;以“汗血入佩玉”的信念与执著,锚定高质量发展征程目标的再集结、再出发。

  1

  展开五指,你就能理解,“差异”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谁也否定不了。有差异不可怕,能够看到差异、承认差异,这才需要勇气。

  2020年3月,一场酝酿已久其势已成的缩小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异的大布局在长沙全面铺开。

  17日,肆虐的新冠疫情刚刚稳定,长沙迫不及待地召开了营商环境工作部署的第一个重要会议。

  会议明确了长沙未来三年的目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铺开,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往深里走、往实里抓,用一至三年时间打造中部标杆、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大都市。

  按照中央和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长沙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优化和“放管服”改革再次上了一个台阶:落实抓细抓好《长沙市营商环境优化工程2020年行动方案》及《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持和服务,助推长沙高质量发展。

  这两个为营商环境“解套”的文件被企业认为是长沙实施营商环境以来最大的“大礼包”,涉及资源市场准入、服务效率、要素配置、市场监管、权益保护等涉企事项的方方面面。

  将“疫后”首个重要行动锁定在“营商环境优化工程”上的,其实并不止长沙,上海、杭州、深圳等中国前沿城市,同样将目光聚焦于“营商环境”。

  或许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大趋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走向。

  为此,长沙不敢有丝毫怠慢。

  继续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继续保持机制不变、节奏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

  继续推进深化四大专项行动,以办事群众、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标准,以改革创新核心,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过程提供优质服务;完善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加速打通“数据孤岛”;精准实现“一证通办”、“一码通办”、“一网通办”、“全城通办”模式;全面建设“不打烊”政府。各区县(市)、园区管委会政务大厅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区,加快建设“24小时全天候办理”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各类市场主体在长沙办事所需的流程、时间、材料进一步压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收费。

  大城崛起,棋至中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其市场主体的成长发育和全球竞争力提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而寻求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营商环境,是每个中国城市都需要进一步完成的课题,无论是先发城市上海或北京,还是追赶势头正旺的长沙及各省会城市。

  长沙期望,用政策的创新突破,推动营商环境再上一步;更希望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土壤,来吸引世界一流企业、项目及资金入驻长沙。

  长沙甚至提出,打造与经济体量相匹配的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年度营商环境报告中,能够有长沙的一席之地。

  以“国际化”为名,长沙追赶的决心十分坚定。对比国际国内营商环境先进城市,找差异、找问题,找出路。

  对标世界,不是为了好高骛远,重要的是为了调整发展思路,解决问题、找到发展之机。长沙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营商环境上找差距,寻找正确答案。

  2020年,长沙营商环境优化工程“站位高、着眼远”的大布局就此拉开序幕,一个蜕变的长沙,正在破茧成蝶。

  3月24日,长沙高新区2020优化营商环境暨政策兑现大会高调举行,会议隆重表彰了一批“高质量发展特别贡献奖”“税收突出贡献功勋单位”“产值(收入)首次突破10亿企业”“税收重大贡献功勋单位”等典型企业。

  此次累计兑现36.88亿元的政策“大红包”,用于奖励支持贡献企业、重点项目、创新人才,全力为企业稳健增长、创新发展“添薪加柴”。

  自3月2日长沙高新区292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现复工以来,全区100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实现满负荷复工。

  眼下的高新区,疫情防控持续稳定向好,复工复产转向抢工期、保进度以及增产增效阶段,百日竞赛掀起大干热潮。

  2019年,长沙高新区获得“两个第一”;全市国家级园区排名第一。全省综合排名第一。

  综合实力排名跻身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第11位。

  这只是当前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所带来的项目建设常态的一个缩影。

  2

  长沙与中国先进地区、世界超级城市存在差距。

  这个差距首先是地理位置。

  蜗居中部,不东不西,进退维谷,一旦抓不住机遇而失去发展时机,永远处于差异的谷底。

  面对这样的处境,长沙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一直没有停止寻梦的脚步。

  “智能制造之都”城市,“工程机械之都”城市,“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城市,“国际食都”城市,已被长沙收入囊中。

  产业兴旺城市,宜居宜业开放城市,诞生并传承“雷锋精神”城市,“网红”城市,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城市,是长沙永久的招牌。

  “精明增长”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2年蝉联幸福称号的城市,成为长沙营商环境最浓厚的底色。

  这样一座荣誉满满城市,然而长沙并不满足。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长沙懂得这个道理。

  要想城强,必苦练内力。要想贾兴,则变革营商环境。

  对企业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

  长沙既不沿边、又不靠海,并没有“天然”优势。而长沙之所以能够“逆袭”,引得众多知名企业落地,“秘诀”就在于抓住了营商环境建设这个“牛鼻子”。

  近年来,长沙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2017年,长沙GDP过万亿后,便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先手棋”和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长沙推出《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

  2019年,确定为“营商环境优化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工作的总抓手,和“产业项目建设年”一起抓,“两个年”协同发力。

  今年,长沙从企业最急的事着眼、群众最盼的事着手,力推效能提速、实体经济降成本、企业家权益保护、政策落地四大专项行动。

  市委主要领导分任“营商环境优化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为成员,统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

  每个专项行动明确一名市领导、一个部门牵头,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精准调度重点任务。

  干部群众上下齐心,比学赶超,一批主动对标先进、务实改革创新以及敬业专业、担当作为的好干部不断涌现。

  湖南首个“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开设,服务时间与商家同步至凌晨2时,为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就是长沙。

  在创新引领方面,长沙更为大胆。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长沙加快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密集出台科技创新“1+4”、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知识产权12条;覆盖创新创业全要素,形成了降成本、促创新、揽人才、强产权的创新创业政策闭环。

  先后引进德国大陆、索恩格、卓伯根、荷兰夸特纳斯、壳牌、瑞典宜家等境外世界500强或国际行业龙头企业“走进来”;制定开放型经济“2+4”政策文件、外贸扩规提质“1+10”行动方案,不断提高长沙“走出去”能力,中联重科成功收购意大利CIFA,成为“走出去”的典范。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和惠及民生的基础性工程已经完成;高铁、地铁、城铁、有轨电车、磁悬浮、城市公交“六位一体”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覆盖“3+5”城市群的90分钟交通圈变成现实。

  2019年,长沙被选为国家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和国家首批物流枢纽城市。

  长沙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行有所便、活有所乐。

  教育优质发展,率先在全国推行公办学校教职工备案制管理改革;完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步行30分钟可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就医服务圈;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形成全市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城市农村统筹发展、大小机构协同发展、高中低端全面发展的多样化养老服务格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打造绿色长沙;“星城美”、“城市绿”、“长沙蓝”成为常态;森林覆盖率达54.9%,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先后获评“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自始至终贯彻“房住不炒”。

  出台多项楼市调控政策,降低财政对土地的依赖。让长沙成为炒房客无法来、不愿来的城市。“不炒房”成为吸引青年人才安家落户、创业的“名片”,连续三年新增人口20万以上,居全国城市前列。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营商环境好了,企业发展快了,群众生活美了。

  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交出长沙亮眼成绩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长沙位列中国十大夜间经济影响力城市第3,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网红城市。

  长沙进出口总额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开放发展迈入“快车道”。

  长沙251项高频事项实现全链条“一件事一次办”,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

  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

  2019年,长沙优化营商环境成绩显著: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长沙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就包容普惠创新指标作典型发言,在湖南省对市州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名列第一;入选全国万家民企评价营商环境十佳城市,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3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从2003年开始,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发布一次《营商环境报告》。

  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2019》中,中国大陆排名相比去年上升32位,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位列第46位。过去五年,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上升了50个位次。

  国内也做过类似的报告。

  2018年,普华永道、财新智库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显示,营商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安、杭州、宁波、重庆和长沙。

  而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中,中国经济规模排名前100的城市软环境指数排名前十的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天津、成都、西安。

  苏州、长沙软环境指数分列第11位和第12位。

  近几年,长沙注重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湖南金融中心已经入驻了300多家机构及配套企业;长沙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外资吸引力三项指标均位居前十五,金融环境指数位居11位。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长沙的软环境指数排名与营商环境指数排名是高度一致的,软环境是成为决定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长沙与一线城市相比,虽然有些差距,但长沙一直在赶超。

  和成都相比,长沙差了几个名次,算是比较客观的。

  2019年,成都的金融环境排名第五,在5个二级指标中排名最为靠前,其中外资吸引力、融资环境等三级指标均排名前十。

  长沙和西安比较,其实许多方面和西安不相上下。但西安的生活环境优势最为明显,排名全国第一,其中消费便利度、就学便利度、就医便利度等指标均排名前列。

  长沙一些单个数据与武汉相比,几乎接近。

  武汉的人均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才环境,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居首。长沙紧跟其后。

  在二线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合肥、济南、厦门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

  合肥的软环境指数位列二线城市首位,其中技术创新环境位居二线城市第一。

  近年来,合肥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培育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达3.24%,政府研发投入力度指标排名全国第二。

  据统计,合肥每天申请发明专利近90个,获得授权10个以上,几乎每天诞生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果储备指标位居全国第六。

  2018年,合肥入选全球科研50强城市,成为典型的“二线城市、一流科研”的代表。

  而长沙在2018年每天申请发明专利达到112个,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3件,专利密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前列。

  近年来,长沙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政府除了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民生工程的建设外,加大对老旧社区改造,以及公共设施建设。

  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排水管密度、客运量等三级指标也均位居前十。

  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城市之一,长沙的人才环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大学数量和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有明显优势。

  在国际产业转移、要素价格均等、经营成本趋同的大背景下,营商环境的好坏,将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全球最佳城市”的伦敦,其市场化资源配置和快速流通的资本市场方面,具有十分明显优势;

  东京,是高度便利化的城市代表,其简便的行政手续、高效的电子政务、人性化的容缺办理机制,吸引着大型企业向东京聚集;

  新加坡,则是高度法制化的代表,汇聚一切资源,成为开发未来领先解决方案的摇篮。

  国内也不乏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深圳强化放权改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上海推行“店小二精神”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座右铭”。

  而长沙,多年前已经开始了这种改革。

  长沙,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中国新一线城市的代表,对营商环境的建设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更高要求。

  文/肖建花  宋昱君(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