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来,奉家镇墨溪村村民坚持为无名红军烈士墓扫墓。84年来,奉家镇墨溪村村民坚持为无名红军烈士墓扫墓。
红军烈士之墓。红军烈士之墓。

  红网时刻记者 谭卫丰 摄影 方祥文 娄底报道

  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久违的暖阳洒落大地,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4月1日,新化县奉家镇墨溪村的罗教林和其他村民一起,祭拜葬在半山腰上的无名红军烈士。打记事起,他便随爸爸罗承忠来为那座无名红军烈士墓祭祀。至今,整个墨溪村的村民已经四代接力,坚持为无名红军烈士守墓。

  当地的村民为啥要为这位无名红军战士守墓呢?这还要从84年前说起。

  据《新化县志》记载:“民国24年(1935)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北上抗日。12月12日,红二军团第四、五、六3个师在贺龙(军团长)、任弼时(政治委员)、关向应(副政治委员)、甘泗淇(政治部主任)、李达(参谋长)率领下,从溆浦来新化,部队分驻上团、下团及寨元等地,其司令部设在上团。”

  墨溪村位于新化西部,距新化县城100余公里。1935年12月12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甘泗淇、李达等人率领的一支红军从溆浦迂回到新化上团,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路,爬山涉水,一路步行,在经过岗东乡龙泉村(原名正江村)与墨溪村交界的干田坳时,人疲马乏,大队人马停下来休息。

  当时,一名红军战士突发疾病,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无法随部队继续前进,一名红军首长找到当地村民奉显梯、奉显情,掏出两块银元交给他们,嘱咐他们找个郎中帮助医治这名战士,如果治不好,就用这两块银元安葬他。虽然当地村民尽心尽力照料这名红军战士,但这名年仅19岁的小战士最终因医治无效,死在红旗界的山脚下(现在的墨溪村)。

  临死前,这名红军战士断断续续地说,希望奉显情、奉名鼎将他带来的竹篮和鞋子送回老家去。由于病重,小红军没能说清楚自己姓名和老家地址。当地村民按照当地习俗,找来木板,制成简易的棺材,将他的遗体抬上山,挖坑安葬好,从此这名无名红军战士就长眠在墨溪村的青山绿水之间。

  1976年10月19日,中共上团公社委员会、上团公社革命委员会在墓前竖立一块小碑,上书“红军烈士之墓”。住在烈士墓附近、担任过原墨溪大队大队长的罗承忠是一位老党员,从此担负起为红军烈士守墓、扫墓的责任。每年清明前后,他和附近村民都来为烈士扫墓,并挂上纸钱,以缅怀革命先烈,同时告诫子孙后代保护好烈士墓。

  2013年8月初,罗承忠老人病危期间,把儿女们叫到身边,交代在他死后,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烈士墓下边,让他死后继续守护红军烈士。就在这个月里,80岁的罗承忠病故,他的子女罗教易、罗教林等人按照父亲的遗愿,将他安葬好,与烈士墓相距不足5米。

  2015年元月,奉家镇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购买材料,村民出工出力,修缮了红军烈士墓,在墓前刻有碑文和“长征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供当地村民和游客瞻仰红军烈士墓,不忘革命先烈的功勋。

  每年清明前后,附近村民都来为烈士扫墓,并挂上纸钱,以缅怀革命先烈。罗教林告诉记者,这样的风俗在当地已经坚持整整84年了。自己也将按照父亲的遗嘱,将坚持为无名红军烈士守墓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英雄不怕牺牲,但是怕被遗忘!”当地村民奉云星说,为了不让无名烈士变成真正的“无名之辈”,墨溪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村民的意愿,决定为无名红军烈士寻找亲人。希望新化、溆浦、安化等地的党史专家或知情人士,提供相关线索,也期盼红二军团健在的老红军或红二军团军史研究专家提供帮助,让这位无名红军烈士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