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

  红网时刻记者 黎鑫 陈宗昊 北京报道

  初春,衡阳市衡阳县西渡镇陡岭小学,静谧的校园,空旷的操场,紧闭的校门,砖砌的围墙……望着眼前的乡村小学,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有些感怀。

  在他的记忆中,儿时最热闹、最开心的地方就是村小,乡亲们闲下来就会聚集到这里,参加各类文娱教育活动,虽然简单,但笑声和欢闹声往往会传遍整个村子。

  “今时不同往日,农村的学校变安静了。”雷鸣强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一年,他走访了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们大多都去镇上、县城读书,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村民们聚在这里的机会也不多了。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如何发挥乡村小学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一直是2018年压在雷鸣强心头的“揪心事”。

  安静下来的乡村小学

  西渡镇陡岭小学,2010年时,因生源、师资不足,学校一度成为西渡镇咸水学校的教学点。目前有教师9人,只有1人属于本校,包括校长在内的8名教师都是县城来支教的;现有在校学生100余人,都是因为支教老师来了后回流的本村孩子。

  “但凡有点条件的父母都会让孩子去镇上或者县城上学。”雷鸣强介绍,农村小学的孩子越来越少,校园就变得冷清、空荡起来,很多设施、设备也开始老化。同时,农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在走访过程中,他甚至很难遇上一名青壮年。

  同样的情况,在永州市祁阳县的茅竹镇三家村、观音滩镇八尺村等地也比较常见。雷鸣强说,在调研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师资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如何让教师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是摆在面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身学校的学生就少,除了爷爷奶奶有时接送,大人去的就更加少了。”雷鸣强说,乡村小学从热闹慢慢变得安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浪费了乡村学校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应有功能。

雷鸣强(左二)在调研现场。(资料图)雷鸣强(左二)在调研现场。(资料图)

  一个思考助力重点调研课题

  雷鸣强认为,传统意义上乡村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机构,还承担着文化传承、村民教化和乡村治理的功能,是传播知识、交流文化、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平台。在2018年全国政协民进小组会上,他就提出了“积极发挥教育和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的呼吁。在他的积极参与助力下,如何发挥乡村学校的社会治理功能,成为了2018年民进中央特别关注的课题之一。

  去年,他先后随着民进中央调研组多次奔赴衡阳、永州等地的农村小学调研,收集鲜活的素材,并形成文字材料和建议。他认为,当前很多地方教育过度向城镇集中,乡村教育“空心化”严重,导致乡村学校大量消失,这让那些没有能力进城的家庭及子女,只得在条件很差的乡村学校就读,陷入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困境,加剧了乡村的衰败。

  同时,学校在教育部门的完全垂直管理之下,屏蔽了乡村和社区的力量,脱离了乡村社区、家庭、自然的乡村学校,其办学特色就会萎缩,教育活动也会贫乏干瘪。“农民对乡村学校不抱希望,制约了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剧了阶层分化和固化。”雷鸣强说。

  通过参与调研和座谈,雷鸣强助力民进中央《关于发挥好乡村学校社会治理功能的提案》的提出,这份提案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发声,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认同与重视。

  乡村学校可探索与村医疗室、文化站等集中建设

  问题关注了一年,究竟该如何解决?

  雷鸣强认为,乡村小学要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首先就得“聚人气”。建议提出,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乡村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过程中,应将村医疗室、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同步规划、集中建设;人员使用与教师队伍建设相互融通,如乡村医疗服务人员兼任乡村学校的校医,科技人员兼任乡村学校的科技辅导员或者素质拓展教师,而学校的音乐、体育老师兼任村文化干部等。

  其次,要鼓励乡村教师结合自身特长,为乡村发展提供知识指导、文化传递类服务。如发挥幼教老师的文体特长,指导村民健身娱乐;鼓励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参加学校管理,鼓励教师、校长参与乡村事务等。要创新校本课程体系,挖掘地方历史和特色文化,将学校所在社区、县域的自然风貌、优秀传统文化、风俗礼仪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支持、引导、动员地方农业生产能人、创新创业模范、民间艺人、乡贤等走进校园,让学校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

  “乡村振兴,学校是治理的基础支撑。”雷鸣强表示,发挥好乡村学校的社会治理功能是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乡村小学热闹起来, 农村才会有活力,也才会留住农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