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艮凤老人。蒋艮凤老人。

  红网时刻特约记者 杨情陆 永州零陵报道

  初冬的暖阳照在庭院中,黑油油的油茶果堆成小山,院角处,一群鸡崽四处觅食,时而跳跃,时而“叽叽”叫着。蒋艮凤从外面进来,放下肩上的担子后,见丈夫还未醒,她径直走到堂屋里的桌前,翻开桌上一个日记本,一笔一画地写下“上海青、生菜、莴笋共计收入55元”。

  在零陵区石山脚街道和谐村,提起蒋艮凤,村里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对她交口称赞。丈夫中风,没有劳动能力,卧床不起。两老伴一起生活的重担全压在74岁老人蒋艮凤的肩上。

蒋艮凤在菜地里。蒋艮凤在菜地里。

  初冬时节,记者沿着通村公路,来到蒋艮凤家,门前是一畦畦菜园,鲜红的辣椒映入眼帘,各类蔬菜向阳拔节生长。走进蒋艮凤家的小院,就可以看到庭院打理得整整齐齐,干净利落,去年经过危房改造起来的房屋十分整洁。

  “蒋艮凤的能干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她每天很早就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从菜地里摘菜挑到集市上卖,回来接着喂鸡喂猪,然后忙着做早饭,饭好后,喂给老伴吃。有时候忙起来她自己都没空吃。”村计生专干唐建娥告诉记者。

蒋艮凤与丈夫。蒋艮凤与丈夫。

  聊起丈夫刘保全和自己写的脱贫日记《我必须走出困境》,74岁的蒋艮凤容光焕发,话也多了起来。2013年农历二月初六,在外走亲戚的刘保全因高血压患中风不慎摔倒在马路边。

  “当时,他摔坏了,整个人昏迷不醒,要不是被路过的村支书几个村干部救起及时送到医院,可能就再也……”蒋艮凤指着躺在床上的老伴哽咽着说。自中风摔倒后,刘保全先后辗转多家医院治疗,花了不少医疗费,也未见好转。女儿嫁在外地,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务工,照顾老伴的压力一度让年事已高的蒋艮凤喘不过气来。

  “村里的父老乡亲都知晓:那几年,蒋艮凤生活十分艰难。村里将他们一家纳入低保,后来又作为精准扶贫对象。”村支部书记刘小明说道,前些年,驻村工作队了解她家情况后,为他送来100多只鸡苗,1000多元的菜苗。年过七旬的蒋艮凤,用这笔钱,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了蔬菜,发展庭院经济。

  蒋艮凤坚信自己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每天挑的小菜可以卖到50多元的收入,养的家鸡已卖了100多只,收入也有5000多块,家鸡蛋也特别好卖。”眼见日子一天一天好转,蒋艮凤笑的格外开心。“老伴生病,我虽然很辛苦,但政府的这些好干部给我的关心和照顾,我很知足很感激。”蒋艮凤补充道。

  “虽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蒋艮凤的对口帮扶人廖涛告诉记者,“老人特别自立自强,从不提要求。七十多岁了,都是力所能及地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对老人写脱贫日记《我必须走出困境》并不感到意外。“老人骨子里那股要强的劲头儿我自叹不如。”廖涛告诉记者。

  “看到老人有志气,信心这么大,我们为她送了一些慰问物资,更主要的是产业扶持,帮助老人一家早日摆脱贫困。”廖涛说。

蒋艮凤在家烧火煮饭。蒋艮凤在家烧火煮饭。

  2014年蒋艮凤家被纳入贫困户,在包联干部的帮扶下,她种起了蔬菜,还养起了小鸡,将庭院经济产业搞得有声有色。除了搞庭院经济在产业扶贫上进行帮扶,包联干部还为她家落实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其它各方面的扶贫政策。村里还发展了三大扶贫产业:天惠油茶基地、砂糖柑产业园、温氏养猪带光伏发电,蒋艮凤和村里其他贫困户一样享受保底分红。

  扶贫的好政策让蒋艮凤家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也让她觉得越来越有幸福感。

  谈起写脱贫日记的初衷,蒋艮凤说,自己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县里的初中零陵三中,因当时家境贫穷三年后辍学务农。但蒋艮凤一直喜欢读书,文章也写得不错,写完了脱贫日记,蒋艮凤说接下来要给自己写一个“回忆录”。

  “我并不觉得当贫困户是件光荣的事情,现在政策这么好,不能总是伸手问国家要这要那,自己劳动心里最踏实。”她在日记中写道:“他们都是我不认识的好干部,他们常常鼓励我克服困难早日脱贫,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和不安。因为我的祖国正向新时代迈进,国防建设、工农业建设、教育事业都需要许多的人力物力,我们这70多岁的老人不能为国家建设出力,反而还拖累国家和社会,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下定决心走出困境,老愚公能移太行山,我也立志摘掉贫困帽,有生之年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残缺的家庭和生活的贫困,蒋艮凤没有选择怨天尤人,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是古稀老人,但采访中她始终给记者的印象是开朗乐观,精神矍铄。

  说到今后的打算,蒋艮凤心里早就有了计划。“明年,蔬菜面积再扩大一点,土鸡数量再增加一些。”蒋艮凤露出了坚定的目光。“希望大儿子早日娶上媳妇,小儿子早日回家乡建家乡,自己的回忆录早点封笔”。蒋艮凤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