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在收割稻谷。收割机在收割稻谷。
工人回收秸秆。工人回收秸秆。
仓库里堆满了回收的秸秆。仓库里堆满了回收的秸秆。

  红网时刻10月15日讯(湘潭县分站记者 杨建 实习生 戈莹颖)水稻收割后,稻田里的秸秆有的被闲置,有的被就地焚烧。而河口镇三华村村民胡超龙则变废为宝,将地里闲置的秸秆进行加工处理,变成了钱。

  秋收时节,胡超龙每天开着收割机四处作业,不要工钱只要秸秆。忙的时候,他一天要组织30多名工人进行回收和加工,日回收稻草秸秆多达50吨。

  “我们村上千亩田基本是他负责收割,他既不要工钱,还帮我们处理了稻田的秸秆,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村民刘武明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家七亩田,请人收割需要花120元每亩,如果全部由胡超龙负责收割,算上运输费,一季就能节省近900元的成本,这样的买卖没有村民不愿意。

  出设备出人工免费帮村民收割,不要钱只要秸秆,这听起来是个亏本生意。其实不然,胡超龙将村民不要的秸秆回收后,经过加工处理,分别制成草棒和草垫,用于铁路运输、钢材生产运输等领域,产品供不应求。单单去年一年,销售额就超200万元。

  胡超龙从事秸秆回收已有十余年,回收范围涉及排头、射埠、河口、杨嘉桥等多个乡镇,年处理秸秆达2000多吨。

  胡超龙告诉记者,他准备新增两台更先进的设备,新建两间厂房,提高产能产值,保证市场的供应,让秸秆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