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刘先生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记者 田超 通讯员 谭孝 摄7月4日,刘先生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记者 田超 通讯员 谭孝 摄

  本报7月4日讯  今天上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科,33岁的小刘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下午,小刘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由志愿者送往台湾,移植到患白血病的台湾小伙体内。

  在采集室内,躺在床上的小刘显得有些紧张,他出生在河北秦皇岛,后来到湖南工作,与来自岳阳的爱人结婚后一直定居在岳阳。

  一直以来,小刘对于捐赠持积极的态度:“赚钱的机会很多,但救人的机会很有可能只有一次。”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妻子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记者在捐赠现场看到,15000毫升血液在机器内进行循环,最终采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为遥远的台湾同胞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湘雅二医院副院长柴湘平介绍,目前我国仍有上百万白血病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的配型、移植,而中华骨髓库的库容却只有两百万。尽管湖南有着十四万志愿者,捐献量在全国排名第四,但对于日渐增长的白血病患者而言,求得生存的机会仍然微乎其微。小刘的举动在海峡两岸通过“血缘”架起了一座桥梁,生命的意义在此得以昭示。 

  ■记者 李琪 通讯员 谭孝 实习生 杨鑫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