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浏阳日报

  原标题:生死营救!一口喝下夺命“百草枯”,后悔的他直喊“救救我”!

  民间常说:“百草枯一服,九死一生!”百草枯是一种剧毒除草剂,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一旦中毒,无药可解。。。。。

  尽管如此,却不时有服用百草枯中毒的病例。

  近日,从患者刘先生手中接过锦旗,(长沙)浏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刘军百感交集,因为刘先生此前曾服用百草枯中毒。

  刘先生能从这种”夺命”药剂下逃出死亡阴影,成功康复,这一治疗过程将为解救百草枯中毒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时冲动,喝下50ml的百草枯水剂

  刘先生因为和家人的一次争吵,一时冲动喝下了近50ml百草枯水剂,但喝完刘先生就后悔了,立即和家人一同来到医院。

  “医生,救救我,我就喝了一小口。”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抢救的刘先生突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大哭起来。10分钟后,医生开始为刘先生洗胃,洗胃抽出的液体绿色很明显。

  医生和护士只能沉默着给他上各种抢救的器材,默默摇头叹息,因为百草枯中毒治愈率非常低,他们只能用尽一切办法,把体内的毒物清洗出来。但是医生们都知道,肺的“枯萎”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到几周内持续加重,这个过程就像一列无法减速的火车,直到冲下悬崖。

  采用先进治疗技术“泰山共识”

  由于患者刘先生赶在2小时内就医,时间上有优势,采用“泰山共识”先进的技术可能出现奇迹。在几轮绝望的家属谈话后,刘先生的家人决定配合医生,同意采用这套先进的治疗方案。

  “泰山共识”是一套专门救治百草枯中毒的全系统方案,这一套治疗方案包括了从维持生命体征、呼吸、循环稳定到延缓肺纤维化、肾损害,及时保护脏器、消除炎症因子等综合救治项目。救治过程精确到什么时间做哪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

  与死神赛跑,出现奇迹

  “大部分百草枯中毒的患者最后都死于肺纤维化。”刘军说,这个情况大家心里有数,但此时只能不断鼓励患者和家属。直到第六天,刘先生的病情依然没有明显好转,监护仪上显示的氧饱和度,一直持续在98%,没有下滑。

  到了第九天终于有了好消息,患者的吞咽疼痛、口腔溃疡、咳嗽的症状稍有好转,复查胸部CT,肺部的症状未见加重。

  病程20天,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心、肝、肾功能均有所好转。病程31天,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无咳嗽咳痰,复查胸部CT,结果终于让人松了一口气:未见异常!

  刘先生出院后,医院继续对其进行电话回访。“电话随访2个月了,未诉不适。”刘军说,喝下50ml的百草枯后仍能治愈,这一病例堪称奇迹,这一场与死神的赛跑,终于赢了。

  医生提醒

  百草枯中毒后务必第一时间就医

  刘军建议,不管是口服或皮肤接触百草枯水剂,一旦发现,立即就医,赶在2小时的黄金救治时间内到医院救治。

  再者,如发生中毒事件,千万不能相信乡下的土方法,比如用桐油催吐,不但没有作用,还有可能引起患者窒息或再次中毒。

  延伸阅读

  实际上,为了减少百草枯中毒事件的发生,从2016年7月1日起,我国已禁止百草枯水剂的销售和使用。然而,虽然病人有所减少,但是依然不时有病人因为服用这种被禁用的农药入院治疗。

  1。 一般人可能在哪些情况下,接触到百草枯?

  百草枯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但是具有很强的毒性。

  除了在除草作业中会接触到,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百草枯存放不当、贪吃路边未经清洗的野果等,也有可能让人中毒。

  所以,要想避免中毒,要做好以下防护:

  (1)不要用饮料瓶存放百草枯,以免被人误服;

  (2)在进行除草作业时,要对裸露在外的皮肤,进行遮挡,穿好防护服;

  (3)不要吃未经清洗的、或者不确定是否喷洒过农药的蔬菜或果实。

  2。 百草枯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百草枯进入人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皮肤(比如除草工作防护不严),一个是经口误服。

  百草枯如果通过吞服进入胃肠道,首先会对口咽造成烧灼腐蚀损伤,同时经过胃肠吸收入血,先会产生对细胞的毒害作用,随后,随着血液到达血流丰富的器官,造成多器官衰竭,通常这种损伤是致命的。

  3。 多少百草枯就会有致命危险?

  通常如果吞服 20%~24% 浓度的百草枯 30 ml(一口或两口),就会产生致命危险。哪怕只有 10 ml (一小口)也会产生很严重的临床症状。若这种损害出现在老人或者儿童,则亦有致命可能。

  4。 百草枯中毒能治好吗?

  百草枯中毒通常死亡率极高。一般在吞服一两天内,能够做出疗效判断。

  如果患者吞服剂量少、中毒症状较轻,则治好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患者年龄较大(一般 50 岁以上)或本身器官的功能就较差,一两天内患者中毒症状较重,则后续的挽救也希望不大。

  我们常说“喝百草枯必死无疑”,实则强调百草枯中毒治疗棘手和救治成功率低。而存活者多为服药量少,服药后毒物排出较早者。所以,请珍爱生命,远离百草枯!

  (浏阳日报 记者 潘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