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桂阳县仁义镇桐木岭冶炼遗址,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名专家在炼锌遗址实地考察。根据桐木岭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钱币、坩埚,结合遗址的堆积厚度,初步推测:遗址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晚期。图为桐木岭冶炼遗址俯瞰。    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欧阳常海 摄 11月8日,桂阳县仁义镇桐木岭冶炼遗址,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名专家在炼锌遗址实地考察。根据桐木岭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钱币、坩埚,结合遗址的堆积厚度,初步推测:遗址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晚期。图为桐木岭冶炼遗址俯瞰。    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欧阳常海 摄
11月8日,桂阳县仁义镇桐木岭冶炼遗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在炼锌遗址实地考察。当天,2016桂阳矿冶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座谈会及长江流域矿冶考古培训在桂阳县举行。记者 郭立亮 摄  11月8日,桂阳县仁义镇桐木岭冶炼遗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在炼锌遗址实地考察。当天,2016桂阳矿冶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座谈会及长江流域矿冶考古培训在桂阳县举行。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11月8日讯 冶炼历史跨越汉晋、唐宋、明清,素有“千年矿都”之美誉的桂阳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冶炼历史久远。今日,桂阳矿冶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座谈会在桂阳县举行。座谈会由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湖南省文物局主办,来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地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认为,桂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采矿冶炼中心,是中国古代币材主要供给地。       

  今年7月至9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桂阳县境内的10 处炼锌遗址展开专题调查,并对其中保护较好的桐木岭遗址、陡岭下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根据桐木岭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钱币、坩埚,结合遗址的堆积厚度,初步推测:遗址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晚期。从陡岭下出土的遗物看,年代大致在清中期至清末这段时间。

  该考古项目领队、省考古研究所莫林恒说:“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址,展示了古代桂阳冶炼锌的整个工序流程,对于认识古代冶炼场址的功能分区、规模、矿工的生活水平及生产力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桐木岭遗址现场,记者看到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最大的一个山体平台进行整体发掘,发现该山体台面呈“品”字形,分布有三个功能单元,即一个焙烧功能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

  在冶炼区还出土了整套冶炼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收集器、铁盖、托垫、精炼锅等。考古人员在这里还采集到各种矿料样品,从矿石到焙烧后的矿料,再到粉碎后的矿渣,样品系列较为完整。

  莫林恒说:“由此可看出古人将锌矿料放入坩埚烧至沸腾,气化后冷凝,再将冷凝后的锌收集起来,提纯后再浇铸成锌锭。 

  莫林恒认为:“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发现,这两处遗址均为官方遗址,能同时冶炼多种矿物,对冶炼水平要求更高,这在全国较为少见。”

  ■记者 吴岱霞

  连线专家

  炼出的锌作何用?铸币!

  有关专家推算出桂阳康熙五十八年(1719)锌的产量约61万余斤,乾隆十一年产量为11万余斤。由此说明康乾年间为桂阳产锌的鼎盛时期,这与本次桂阳考古调查发现的大规模炼锌遗址相符。 

  官溪河两边为什么会有大量的锌矿冶炼遗址? 桂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桂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雷昌仁向记者解释:“ 古代矿冶的原则就是‘以矿就煤’,人们通过河流将矿石运到这里冶炼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炼好的锌锭又通过河流运出去,这样就节约了成本。”

  炼出的大量锌用于何处呢?

  雷昌仁说:“ 冶炼出的锌主要是用于铸币,在铸钱币的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铅锌后,铜币的耐用度大大提升了。”

  “在古代铸钱是国之大事。”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怀荣认为:“ 通过考古与文献显示,  桂阳冶炼出的金属锌的主要用途就是铸钱,桂阳是中国古代币材(铸钱原料)的主要供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