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国外的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制度是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可对社区居民从出生开始的各个人生阶段全程跟踪,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引导合理就医,并控制医疗费用支出。
英国:家庭医生、地区医院、专科医院组成塔式结构,居民一级一级看病
英国的家庭医生占全国医生总数的50%左右。每名家庭医生负责1000—3000 名居民的健康服务。
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是由家庭医生、地区医院和专科医院组成的塔式结构,一级一级地看病。家庭医生必须尽可能地提供最好的服务,才能得到居民信任。他们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这样既减轻了专科医生的负担,又方便了社区居民。
美国:情绪低落找牧师,身体不适找社区医生
在美国,家庭医生的选择除了受保险的限制外,通常都是代代相传或者朋友、邻里间互相推荐,一般一个家庭的成员拥有同一位家庭医生。在美国,“情绪低落找牧师,身体不适找社区医生”似乎已成为惯例。
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往往能建立起诚挚的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式的关系是家庭医生有别于专科医生的最大差异,也使家庭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社会、心理背景,从而选择最优方式为患者解除病痛。
古巴:和家庭医生配套的是社区联合诊所
古巴的家庭医生诊所设在社区里,每120至150个家庭就有一名家庭医生和至少一名护士。家庭医生还做家访出诊,大大减少了“小病变大病”的几率。
在古巴的基础医疗体制中,和家庭医生配套的是社区联合诊所。大约每15至40名家庭医生,就有一个联合诊所。这些联合诊所设有多种专科,有化验室、X光、超声波等检测设备,有急诊室,是小型的门诊医院并提供24小时全天服务。
记者手记
中国式家庭医生长效化需完善配套机制
□王铭俊
在写稿之前,也一直疑惑,长沙实施的家庭医生项目会不会是一个空架子,一只概念股,是不是仅仅走了一个形式。实地了解之后,看到居民健康档案上清晰的记载,疑惑才渐渐消失。
但是问题仍然显而易见。采访中得知,相当多的家庭医生承担了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他们不得不周旋于卫生服务中心与居民的家中,往往有居民预约上门服务,家庭医生在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可能就得请人代班。
虽然个人看来,医生上门服务、上门体检算是家庭医生项目中的“增值服务”,但可以预见,随着项目的普及,居民对上门服务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多。
东屯渡家庭医生现在面对的需求基数还算小的,但也难免捉襟见肘。在老龄化凸显、人数基数巨大的中国,家庭医生项目拿什么来承担可能井喷的需求?
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充分释放基层医疗的能量,是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落脚点。而家庭医生等项目的主动实施,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审视自己的坐标,力争在改革中获得应有的版图。这值得欣慰,但其长效发展还需要配套机制的完善。
要培养更多的家庭医生,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医疗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民众对于该项目的认同度。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而医生上门等“增值服 务”在合理的要求下,最好尽可能满足。相关的法规驱动、费用的拨付,以及提升家庭医生的劳动价值,也都应该是中国式家庭医生项目走得更长远的题中应有之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