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永州现大量建文帝遗物 长子朱文奎疑似落籍新田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2012年11月27日08:20【评论0条】字号:T|T

  本报记者 李国斌  10月31日,本报以“建文帝踪迹永州有新证”为题,报道了省文物局退休专家谢武经和一批研究人员经过几年的调查考证,在永州发现了大量与建文帝有关的遗迹、遗物、碑刻及历史文献资料。在考证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建文帝之子朱文奎流落到永州的蛛丝马迹。

  史家村辈分排列突变成谜

  史书记载,建文帝逃出南京时分为两路,一路9人随建文帝从鬼门出,另一路包括皇太子朱文奎共14人从水关御沟出。《太祖实录》中说: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皇太子朱文奎到底去哪了?不少研究认为,朱文奎逃出南京后在廖平等护卫下去了襄阳,后不知所终。

  1993年,新田县石羊镇的史家村在重修《史氏族谱》时,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的现象。首先,老族谱的《忠孝节义录》竟有浙江嘉兴人史彬的详细生平介绍,特别是史彬与建文帝关系的详细介绍。出生于史家村的新田县中学语文教师史世冬说,这让史氏族人颇为意外。

  其次,史惠通定居史家村后,其后代的辈分排列发生重大变化。与史家村同宗的永兴、宁远等地的史氏,辈分排列为“师水弥之卿,孙公可必士,本立自元孝,起宗在节义”。唯有史惠通这支史氏,从他的儿辈开始,辈分排列改为“应瑞经记,光明正大,弥显道德,永世荣昌”。这种变化,正好在明永乐年间。谢武经认为,这无异于宣称从史惠通开始,该系的血统发生了根本变化。

  族谱中关于浙江嘉兴人史彬的记载、史惠通定居史家村后的辈分变化与“燕师入”南京,是否有着内在联系,有待解谜。

  永乐年间史惠通频繁迁徙

  据《史氏族谱》记载,史惠通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比朱文奎大一岁),出生时父亲史必情已经46岁,母亲李氏40岁。史必情夫妇结婚20多年没有生育,在40多岁时突然生子,颇为蹊跷。

  族谱还记载,明永乐年间,史惠通频繁迁徙。从永兴平乐迁往存头,继而居胡碑下村,后迁宁远何家山,又迁宁远下坠乡清水岭,再徙新田田头村,最后定居清水洞史家村。在谢武经看来,如此频繁的迁徙,似有避难逃亡之嫌。

  另据宁远县何八四村的《何氏族谱》,其祖何源、何浩“洪武二十二年被佞叔广初误毁结交贼名阳胆,人财入官。至建文大赦,复业远宗。”《何氏族谱》还记载,“为生计所迫,四方漂泊,遂与雷君四十六、四十九,蒋公八十三,黄公德祯,毛公子荣,史公惠通结为同气,情同手足,不得已而相邀,离乡背井徙居他乡。”谢武经说,从记载可知,一是建文帝对何家有恩,二是何、雷、蒋、黄、毛一班人陪同史惠通四处迁徙。

  对联碑文传说等暗藏玄机

  距史家村2.5公里有一座景仙寺,据县志记载建于明永乐五年。该寺门首饰牛头,且“仙”与“先”同音,谢武经怀疑可能与建文帝一道流亡的牛景先有某种关联。在景仙寺,史家的女婿郑尚中撰有一副对联:“禅林种杏林以不生为生,生之以不生,谁识不生中具咸生造化;佛道兼医道本无相作相,相亦本无相,自觉无相内有辅相玄功。”谢武经认为,联中的“禅林种杏林”、“谁识不生中具咸生造化”等语含义深刻,暗藏玄机。

  郑尚中在明万历年间还为史家撰写了《燕翼贻谋记》的碑文,碑现今仍立于史家村祠堂。“燕翼贻谋”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史家村支书史荣缔告诉记者,史家村世代相传“我们的祖公,是到这里避难的”,后代只把史惠通当祖公,从不给史必情扫墓。此外,史家村自古砌了9个龙形封土堆,现存4个。

  谢武经表示,同时出现如此多的蹊跷,不能不让人怀疑朱文奎流落到永州后被寄养入籍史家,换名史惠通,但还需进一步论证。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