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发达了、竞争激烈了,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更加成为媒体思考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恐怕也逼得一部分编辑们快大脑缺氧了。这不,10月13日《北京晨报》发了一稿《国家粮食局首倡体验24小时饥饿》之后,不少媒体认为标题不具视觉冲击力,立马改成《中国将首次倡导粮食干部职工体验24小时饥饿》。把一个由国家发改委管理的行政机构的一个倡议提升到国家层面,的确够给力。好在内容没有加以演绎,让人看到了究竟,原来,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当天,国家粮食局将首次在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中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饿了本系统干部的肚子以警醒世人,看上去风格不错,但总让人觉得不靠谱,因为又不是(当然也不能)断了世人的粮食供应,别人还是要吃饭的,最多只能激发粮食系统干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强调这个部门是蛮重要的,肩负着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具体业务、行业指导和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这些工作出了问题的确会出大事的。相信这样的使命感,作为粮食系统的干部应该是具备的,既然这样,饿肚子有啥意思呢?还不如好好吃饱饭多干事。
依我看,在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相关部门可以思考的问题、可以去做的事还是蛮多的。譬如,研究一下粮食生产的人力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的形势下,谁来种地?与之密切相关的主要还是种地的收益。如今年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0元、125元和140元(据国家粮食局网站),根据这个价格,扣除水费、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一亩地能有多少收益?如何既不提高粮价以增加城市市民生活成本,又能确保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是个大课题。再比如还可以关心一下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满足于吃饱饭,吃得安全也倍受关注。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转基因大米事件,至今似乎还没能收个场,类似事件难道还不足以让相关部门警醒?
总而言之,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求新求变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弄得过头变成了躁动不堪,就有点不好玩了。越是迅猛的发展,越是要触发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相关各方能够平心静气地多研究、多思考,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切实把自己的事办好才是真功夫。回到开头,粮食部门的干部们最好还是别饿肚子吧,乖乖吃饱饭好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