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潭二级渠改造后流经公园,是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记者 罗韬 摄)护潭二级渠改造后流经公园,是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记者 罗韬 摄)
治理后的求子坝水渠。(记者 罗韬 摄)治理后的求子坝水渠。(记者 罗韬 摄)
江麓西干渠治理后渠道通畅,水质变清。(记者 罗韬 摄)江麓西干渠治理后渠道通畅,水质变清。(记者 罗韬 摄)

  湘潭在线12月5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玉婷 通讯员 王智平 黄欣)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湘潭市部分黑臭水体一度成为市民的“心头之患”。为打造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湘潭市将优化水环境作为双修双改首要任务,运用系统思维治理黑臭水体,突出“问水、治水、管水、兴水”四大环节。目前,市城区24条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基础治理,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6亿元,取得了治理全覆盖、水质全达标、管控全过程、群众全称赞的“四全”良好成效。日前,湘潭市黑臭水体治理经验获省级通报表彰和推介,并作为省级亮点工作上报国务院。

  多措并举改造黑臭水体

  雨湖区护潭河是一条兼有排洪、灌溉功能的水渠。多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居民集聚,周边污水和垃圾排入,水渠水体变浑浊,散发恶臭,附近居民避而远之。因水体颜色发白,这条渠被人戏称为“牛奶渠”“垃圾渠”。“以前散步都不往渠道这边走,一到夏天家里不敢开窗户。”家住护潭河附近的市民苏先生说。

  自从护潭河被纳入黑臭水体治理之列后,这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污染淤泥治理、渠道护坡护脚加固、生态景观工程以及市政道路完善、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等,变身为生态景观工程。站在护潭二级渠边上,我们看见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沿河两岸,绿树红花生机勃勃,修建的亲水栈道、人行道、凉亭、景观平台为河岸景观增色不少。“现在每天我都会在渠边走一走,感觉自己像生活在景区里,经常可以看到白鹭飞来飞去。”苏先生说。

  同样贴着臭气熏天、垃圾乱堆“标签”的江麓西干渠,从2015年底,被纳入湘潭市黑臭水体清单后,中交三航局通过截污清淤、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让污水变成清水,成功甩掉了黑臭水体的帽子。

  除此之外,雨湖曾一度因水体浑浊、恶臭熏天长期被人诟病,经过打捞水葫芦、清理淤泥、拦截污水等举措,如今彻底摆脱了“污水湖”的称号;求子坝渠也曾“臭不可闻”,经过治理,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随着一条条黑臭水体的华丽蝶变,目前湘潭市城区24黑臭水体基础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

  系统整治优化治水方法

  湘潭市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从市委、市政府到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负责人直接调度、统筹安排,确保工作强力推进。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片区治理、流域治理和开发治理三大治理理念,湘潭市进行系统优化治水办法。“湘潭市将黑臭水体治理置于城乡建设的大格局中,将黑臭水体划分为7大片区和6大流域联动治理。”这位负责人说,例如护潭河黑臭水体流程长、支流多,通过规划构筑“一带三区十二脉”(“一带”即护潭河生态景观带,“三区”即湘锰国家矿山公园、响水现代农业示范区、万楼文化新城,“十二脉”即12条主要支流),实行多域联治,成效明显。

  在技术方案上实行内外同治。按照控源为本、截污优先的原则,加强外源治理,始终保持生态环境保护高压态势,大力查处违法排污,关停污染企业、小作坊等30余家;采取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截流一批排污点、建设一批污水收集管网、实施一批污水处理工程、改造一批雨污分流设施的“五个一”措施,有效减少了源头污染。同时,按照因地制宜、一渠一策的原则,重点开展内源治理。采用水力疏浚+土工管带脱水兼容固化、双膜耦合生物净化系统、快速复氧生态重建等先进工艺技术,优化工程治理方案;针对含重金属的污泥,采用了钝化底层底泥与清除表层污泥相结合等方案;对于无重金属污泥则采用底层污泥就地用于绿化底土的方案,大大减少了污泥外运量和二次污染;在施工方式上,创新采用“截污清淤同步推进”方式加快水体治理,最大程度节省了工期;采用了植被调节、砾间水体净化截留、生态驳岸技术等护堤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污效果。

  治用结合提升兴水效益

  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做好做足兴水文章,方能实现生态、民生、经济等多重效益。湘潭市通过加固维修河堤、增敷管线管网、新建防护绿带、畅通片区排水等措施,将黑臭水体治理与精美城市建设相结合,着力改善水环境。昔日的“牛奶渠”“垃圾渠”变清、变美的同时,周边基础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

  湘潭市还通过增加绿道透水面积,增设调蓄池,建设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等措施,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着力修复水生态,形成生态湿地和防护绿带,削减地表径流污染,减少源头水量,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环境更优化”的目标。目前,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已打造了碧泉湖、百亩湖等5个大型“城市海绵体”。

  此外,湘潭市还将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水产业,以优质水资源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如湘潭经开区的丰收渠、争光渠两渠尾端修建了兼具防调蓄、净化水质功能的九华湖,依托公园水体修建了九华湖德文化公园,水面约600亩,总投资达4亿元,是国内首个以德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治管同步实现“长治久清”

  在“治”的同时,还要做好“管”,尤其是水环境的管理。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湘潭市已出台《湘潭市黑臭水体治理稳定达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压实水体维护管理主体责任,将水体水质保持纳入全市河长制管控体系;同时拟将市城区24条黑臭水体的养护管理工作进行打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公司进行统一的养护管理,由市环保局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结合河长制实行定期巡渠(湖)的一系列具体要求。

  同时,加快评估销号的工作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市住建局正敦促建设单位对整治项目进行影响资料和项目佐证材料的搜集,加大力度整理整治项目的前期资料、影像资料、竣工资料,及时归档于第三方评估机构,下步还将加大与省环保、住建部门的衔接,尽快完成湘潭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指导全市城区建立河、湖、渠联动机制,2018年底前落实规划成果,完成整个城区水系联动,形成城区水系景观,既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又保证各水体水质、水位达标,实现全市水系“长治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