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峰村志初稿已经完成,孔三明仍在一遍遍地核对数据,斟酌措词。蒋炼 摄湘峰村志初稿已经完成,孔三明仍在一遍遍地核对数据,斟酌措词。蒋炼 摄

  红网时刻10月10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张兴莎 通讯员 曾立)湘峰村——位于长沙县长龙街道,距离城区6公里,史料记载已有2000多年历史,经历了诸多战争、变革和发展……却没有一本完整的村志,将这些历史变迁时刻记录在册,流传后人。

  2017年,湘峰村80岁村民孔三明开始整理毕生记录,并穿梭在30个村民小组之间进行修改核实,用20余万字记录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的巨变。“这是我献礼改革开放40年,最拿得出手的礼物。”孔三明说。

  建国以来村上大事 老人全部记录在册

  在湘峰村,说起孔三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爹”是村里出了名的“笔杆子”,他的文章在县里、在市里也经常发表。

  “三爹”1938年生,18岁就在村里做村小组记工,后来又做过农技员、办公室文秘、气象记录员、地名普查员……一辈子都在跟文字打交道。也因为这,“三爹”有个习惯,凡事都会记上一笔。

  “1951年村里进行土改”“1966年,县里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种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湘峰村,无论自然灾害还是粮食丰收,无论政策改革还是婚丧嫁娶,老人全部按照年月日写在本子里。

  “1980年时我参与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当时就想要为村里写点什么,直到前些年看到其他镇有村出了村志,我便找到了方向。”孔三明说。

  来回走访核实真伪 村志内容丰富多样

  “村上以前没有过档案,整理村志绝非易事,有些内容要经反复采写核实才能定稿。”孔三明说,有一次为了核实“立生塘”这处地名故事,他步行走访多次,并询问了附近的5户人家,才知晓“立生”原来是水塘附近的一处店铺招牌名,久而久之,这口塘也因此得名。

  “我借助村上开党员大会,或者其他重要集会的时候,提前准备好采访提纲,然后一一请教村上的老党员、老同志。”孔三明说,搜集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大家都在的集会,有目的性地采访。

  “目前村上共有50个姓,姓‘粟’的最多……”村志初稿第53页,详细记录了现阶段村上4188人、1136户的姓氏人口排名。另外还有很多“人情世俗变化表”“衣食服装变化”“移风易俗”等内容,十分珍贵。

  手写整理海量素材 义务之举树精神典范

  孔三明在编写期间从没跟村上提过要求,20余万字的手写稿全是义务整理,连编写的材料纸都是已经泛黄的旧纸。

  “我们把老人的手写稿整理成电子版,他还提供了大量的照片素材。”湘峰村党支部书记李正军介绍,村志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历史沿革、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文化历史、人物风采、奇山胜水、民俗谚语等十余个类别。孔三明为了让村志图文并茂,还特意买了智能手机拍照,走访中他还搜集了数十张图片资料。

  历时一年多的整理,如今湘峰村村志已进入最终校对阶段。一遍遍核实稿件中的数据、推敲措词,成了孔三明最近的生活常态。记者翻开稿子看到,上面有多处红色标记。

  在村志的编后语中,孔三明这样写道:我是土生土长的湘峰村人,这一方水土滋养了我80年,30年基层工作培养了我……如能把半个多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文字记录成书,留给后人,便是惠及子孙之善举,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