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2月8日讯(田育才 宁奎)“水清了,鱼多了,景美了。”2月6日,立春后的澧水发源地桑植县五道水镇美丽如画。当地居民们晒着暖阳,纷纷在朋友圈“晒”临水美景,引来无数“艳羡”。曾经河道垃圾成片、水中鱼虾绝迹的“澧水之源”,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答案是“河长制”。

  由于多种因素限制,过去各部门对于水环境治理呈现“九龙治水”的尴尬现象。“河长制”推行后,让坐拥绝版山水的张家界,决意打响一场“河长治”战役,让碧水长流。

  “有垃圾及时清理,有问题及时上报。”茅岩河温塘电站段河道清理员张旭杰告诉记者,作为两县交界地段,水面曾经一度垃圾泛滥,如今毫无杂质,水鸟成群,“‘河长制’成为最有效的‘环卫工’。”

  推出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工作考核办法、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一项项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严考核,严监督,严处理,让“河长制”成为“河长治”的重要手段。张家界还率先在全省建立并推行河流河段“河长+警长”工作机制,加大对涉河、涉水等环境犯罪的打击。一河一河长、一河一档案、一河一策略、一河一亮点,污染减少了,水质变好了。

  与此同时,通过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这一概念深植市民心中。一个个上班族、晨练者沿河而行,成为“义务监督员”;一批批志愿者、学生走上河堤,成为“义务河长”。公众力量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与监督者,“碧水长流”有了最为广大的群众基础。

  有效,才能长效。实行河长制一年来,张家界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表水水质达标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