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讯( 首席记者 韩 章 记者 李维坤 颜 君  图/杨一九) 11月3日上午12时许,处于枯水季节的东洞庭湖黑咀水域风平浪静。身穿防水服的张建约、张启军、车朝兵等6位渔民站在齐膝盖深湖里,脚踩淤泥,推着装有从湖里摸到的黄古鱼、鲶鱼的小木船,缓缓驶向趸船附近。随后,用抄网将船舱里的收获物倒向网箱中囤积,顿时,网箱内的鱼活蹦乱跳起来。张建约父子脸上掠过一丝欣慰的神情,他们期待尽快凑足能让鱼贩登门收购的数量,将劳动成果转换用于支付生活开销的货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迫于生计张建约等7户20余名专业捕捞渔民,从安徽省霍邱县,相约来到东洞庭湖捕捞。每逢枯水期,他们便采用祖传摸鱼手艺在冰冷的湖水里徒手抓鱼。

  奇特捕捞方式  辗转寻觅采访

  “ 东洞庭湖上,活跃着一批在浅滩边徒手摸鱼的渔民,而且天气越冷渔获物越多。”今年国庆期间,多名读者将曾看到的一幕向长江信息报记者爆料,希望对这种有利于洞庭湖的生态平衡捕捞方式进行宣传报道。

  近10年来,频频深入东洞庭湖采访报道渔民捕捞作业、渔政执法、环境保护等活动的长江信息报记者,耳闻目睹过很多种捕捞方式,但对徒手摸鱼却闻所未闻。职业的敏感驱使记者决定立即一探究竟。“很多年前,确实看到过徒手摸鱼的,特别苦累,现在可能没人搞了。”虽经多方打探,却始终没有见到“传说”中徒手摸鱼的场景。

  10月底,天气渐冷。于是,记者再次向一些曾经采访报道和帮扶过的渔民打探上述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30日19时许,上岸渔民马德保回馈信息,确认在东洞庭湖河口水域有一批安徽籍渔民眼下每天都在徒手摸鱼,并将其中一位名叫张建约的渔民电话告诉了记者。“每到枯水期,我们都用传统的方法在湖里摸鱼。”通过电话交流沟通后,张建约表示,乐于积极支持配合记者采访。

探访过程惊险 颠簸抵达基地  

  11月2日上午8时许,记者一行赶到位于君山公园侧门,张建约父子和另外一名渔民如约等候,并带着记者来到附近长满了青草的乌龙尾一处通向东洞庭湖深处的人工挖掘宽约2米的沟渠边。“东洞庭湖枯水,只能坐船从这条沟渠里去我们摸鱼的基地,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见记者有些迟疑,张建约保证绝对安全。怀着忐忑的心情,记者一行登上了破旧的小木船。在行驶过程中,小船时不时地与沟渠岸碰撞,跌跌撞撞缓慢驶处约500米的沟渠后,到达后湖水域目测水深不到一米。9时50分,张建约父子下船踏着淤泥,步履蹒跚地行走在如同稻田和沼泽的湖面上,在数十米远处的水面上驾驶一条匍滚船,用绳索连接木船后缓慢地向目的地拖行。小木船几乎贴在湖床上划行,船底不时传出酷似滴滴答答的滴水声。“这是船底与螺蛳摩擦的声音。”张建约如是说。

  放眼四周,昔日烟波浩渺、一片汪洋的洞庭湖,此刻已经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沼泽和“稻田”。行驶过程中,船只左右摇摆,坎坷的心情逐渐加剧,唯恐船只出现故障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在船头的约300米处,成千上万的白色候鸟像长龙般在湖中悠闲觅食,当听到发动机声后,相继飞向安全的地方,其景蔚然壮观,令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并感到一阵欣喜。

  10点18分,到达红旗湖与注滋河口交界的水域。张建约兴奋地告诉记者,半个月前,这一片湖底露出水面,他在湖面上轻松地捡到了价值3000多元的桂花鱼。

  12时许,记者一行到达黑咀水域。几条趸船捆绑停泊在水面上,这就是张建约和4户渔民的驻点,也是他们徒手摸鱼的基地。

  目击徒手摸鱼  异常艰辛疲惫

  “那边正在摸鱼!”顺着张健约所指的方向,只见湖面上有6只小木船,每只船的一端都匍匐着一位身穿防水服的男子,低着头,右手则放在湖里慢慢向前摸索着。“我又摸到一条鲢鱼!”见记者拍摄,一位青年渔民,抄着浓重的方言,手里拽着一条刚从湖里摸到的带泥鲢鱼,摇晃着向记者展示收获的成果。而另几位渔民平均在2--5分钟的时间里,就能从湖里摸到鲢鱼或黄古鱼。他们动作麻利地在湖里摇晃清洗后,丢进船舱。

  13时许,这些渔民满载数小时劳作的成功,推着小木船向不远处的趸船和网箱走来。记者看到,每个船舱里都有重量在3两左右的黄古鱼和鲢鱼。之后,又不顾疲惫地拿着抄网费力地将渔获物倒向用于囤积的网箱。

  “今天收获不多!”登上趸船,脱下防水防后,渔民王国义、张启军、王永飞、张建扩、车朝兵、魏文军等渔民围聚在记者身边,讲述了徒手摸鱼的故事。

  这些渔民都来自安徽省霍邱县城西湖乡西湖村。由于该县的城西湖日渐干枯,捕捞入不敷出。为了生计,四处打听鱼虾丰盛的湖泊。“老乡王国联听说东洞庭湖盛产野生鱼虾,捕捞收入十分理想。”年近半百的王国义回忆道,王国联与东洞庭湖有关单位后得知允许外地渔民前来捕捞。于是,在1991年3月张建约、王国义等先后驾驶着“连家船”从老家来到了东洞庭湖捕捞谋生,直到如今。

  由于迷魂阵等被取缔使用,加之在枯水季节无法用网具捕捞,迫于生计,他们想起了曾在安徽老家祖传的摸鱼工具和方法。自制简易的开沟犁,在每天下午4点左右,在浅水的湖床上拖着一条宽约7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沟槽并插上竹片做标记。

  “怎么才能将鱼摸到?”张建约毫无隐晦地告诉记者,因为寒冷的天气,鱼在湖里不活动,因为沟槽温度比水表略高,而鲢鱼、黄古鱼、桂花鱼等都爱沉在泥水中,它们往往会爬到沟槽里。根据长期观察掌握了这类鱼种的特性,渔民们伸开手掌,手指贴着槽壁两侧慢慢探摸,一旦感觉到有鱼活动的迹象,迅速用力一把抓住。“黄古鱼经常将我们的手扎出血,有时严重时还要上岸输液。”张建约、王国义、王永飞等伸出手指关节变形、布满老茧、遍体鳞伤的双手,让人不忍直视。每天凌晨5时许下湖,推着小木船,沿着沟槽开始摸鱼,一直摸到15时左右。“最多的一天可摸百把斤鱼,有时候只能摸到几斤,完全是碰运气!”王国义不无忧虑地说,今年鱼贱,辛辛苦苦一条条从湖里摸起的黄古鱼每斤只能卖出5--8元,鲢鱼则每斤售价仅为5元左右。

  张建约、王国义等告诉记者,徒手摸鱼是一件非常辛苦、对身体伤害又很大的传统体力活。如今,东洞庭湖上只有他们这些没有在湖南落户的安徽籍渔民,在枯水季节寒冬的季节,延续着这种繁重而又辛酸的徒手摸鱼祖传老方式。在天气相对暖和时,鱼很难摸到。“刚一触碰到,鱼就溜了。”天气越是寒冷,摸到鱼的数量相对多一些。

  王国义、张启军、王永飞、张建扩、车朝兵、魏文军等坦诚,生活在四周无人空旷的湿地上,生活极其不便,每上岸购买一次生活所需品和油料,必须驾驶匍滚船在沼泽上爬行近两小时,来回的油料费就将近300余元,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上岸。“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我们绝不愿意沿用传统的徒手捕捞方法。”张建约等表示,他们希望放弃捕捞,上岸生活。可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不能如愿。

  长江信息报记者向岳阳市水文局了解到,11月3日14时,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2.83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低1.97米。自本月1日起,长江来水有所增加。预计城陵矶水位后续仍将呈缓慢上涨趋势。这个现象,对张建约等渔民而言喜忧参半。涨水了,驾船行动便捷了,可湖里的鱼就难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