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经济要闻>湖南财经>正文

【财经评论】广西老板跑路后的金融创业反思

A-A+2014年6月16日22:19新浪湖南评论

  近期,广西正菱集团老板集资跑路,此次非法吸储案波及柳州所有的金融机构、广西多家大型企业,案中涉及30亿元民资及70亿元银行资金,堪称“广西最大的非法集资案”。贷款机构面对频频爆发的大企业还贷问题潮,不少金融机构开始反思,以往青睐的大企业,是否还是自己的“亲家”。正在金融创业的从业者,有必要来一场反思,远离贷款风险。

  大企业贷款背后有“浮华隐忧”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大企业营销战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大企业的竞争进人了白热化状态,不少民间金融机构也参与进来。某些经营机构甚至专门提出利用“抢、保、挖”方法,即抢别行的大客户,保现有的大客户,挖掘潜在的大客户,积极营销“三大”即大客户、大项目、大系统的战略。由于大企业贷款属于大额批发业务,可以节约成本;同时,对有的大企业营销的效益也比较好。基于此,银行实施大企业策略,往往形成这样—种普遍现象,一家企业是优秀的,所有的银行都会找上门去主动要求给它贷款。

  事实上,这是浮华背后的狂欢,脆弱得不堪一击。德隆系给银行界的教训可谓深刻,仅在湖南,就波及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一家证券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和十几家关联企业。还有银广厦、中国蓝田、三九、农凯给银行造成的灾难更是自不待言。搜索百度就会发现,上到大型国有企业,下到地方民营大亨,有不少贷款负面消息,跑路跳楼事件报道频繁,甚至部分企业老总还兼任官方身份,在不少风控交流会上,贷款机构高层就多有表示,“人大代表身份的企业法人也不可信,甚至更危险”。也有内人士曾比喻,垒大户就像吹气球,越吹越大,乍看摇曳多姿,可只要用针轻轻一扎,瞬间就化为碎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各家银行争抢大贷款客户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这也是剑走刀锋,不伤身也伤神。

  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加大审贷难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融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目前比较常规的企业融资手段有增发股份、发行债券、银行贷款、典当融资、融资租赁、存货融资、内部融资、债权转让、银行综合授信、向其他企业拆借、推迟支付货款、应收账款融资、民间金融贷款、借助担保公司融资等。在金融市场,原板依旧,中小板与创业板的成功推行,“新三版”的范围扩大,以及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方式的开展,企业的直接融资开始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从单一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发展到上市融资、风险投资、创新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将会出现更多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

  融资环境和方式变了,融资渠道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给贷款机构尽职调查增加了难度。一方面取决于贷款机构的审贷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尽职调查人员综合素质,还有一方面,就是要全面掌握借款机构的融资渠道。现实中的大企业往往是多渠道融资,若有十种融资渠道说不定有六七种融资方式都已尝试,各类融资渠道还款周期往往叠加,不少大企业内部都有专业融资部门,并高薪聘请了行业专家开展融资咨询服务,面对这类拥有复杂融资背景的大企业,借贷行为应该更加审慎。

  贷款机构谈判能力“相较减弱”成为问题来源

  长沙律邦融安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总经理、湖南投融资领域知名律师严继光就表示,银行信贷资金向大企业“扎堆”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商业银行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投资行为,可以称作“羊群效应”。其实,现在银行的大企业战略所蕴藏的巨大风险是显而易见。一是银行向大企业放贷的谈判筹码很小,大客户营销容易使金融机构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严继光表示,商业银行傍大户的“羊群效应”加剧了银行业竞争的态势,并且产生了大企业开始炒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怪现象。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围绕这些企业转,而这些企业面对众多贷款机构的竞相上门营销和争夺,开始在各个银行中间压低贷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为了能够介入就放宽了贷款条件,甚至启动了特事特办程序。事实是不得不让位于争取市场份额的现实考虑。结果往往是强化了大企业的市场主动地位和贷款机构对大企业的竞争,加大了借贷双方关系的复杂程度。二是贷款机构容易成为大企业的“影子股东”。贷款机构对大企业发放大额贷款后,更加大其对某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依赖,形成一种贷款发放后的共生关系而非简单的借贷关系。通俗地讲,这时的金融机构更像一个“影子股东”,发现贷款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往往顾虑重重,既不情愿、事实上也很难当机立断,做到全身而退。而且大企业市场营销中就出现了企业贷款到期,贷款机构比企业还着急的现象:贷款机构帮着企业用新贷款还旧贷款,帮着企业办理贷款展期和票据承兑等。因此,贷款机构在投入一笔贷款后,为了保持新放贷款的风险状态,就不得不继续增加对这些企业的资金投放,从而被企业牵着鼻子走。中国银监会王兆星主席助理说过,目前国内银行贷款的70%-80%仍然集中在大公司和大企业,大公司、大企业客户一旦有风险,银行损失将相当巨大。各银行为了在年初抢占市场份额,多数贷款拥向政府背景项目和大型骨干企业,加剧了“垒大户”现象。这导致了政府和大企业“钱多的用不了”,资金在大项目与银行间来回倒,降低了货币利用效率,同时挤占了实体经济的信贷份额,尤其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大企业贷款风险颇多

  严继光表示,很多贷款机构处境与银行类似。有研究就指出,为大企业服务其实存在不少风险:一、银企关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企业的信贷资金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之后,企业处于主动地位,银行处于信用竞相提供者的位置,一开始就处于事实上的下风,造成银企关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二、大客户的信贷门槛降低信贷是银行信用使用权的短期让渡。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经常出现企业拿着一家银行允诺的授信条件或者协议样本以另外一家银行“侃价”的情况,大的企业尤其擅长此道,而后一家银行为了得到这个客户往往采取合作条件的做法。这样,理性的信贷“风险─收益”权衡不得不让位于争取市场份额的现实考虑,形成了一种市场营销对信贷决策的“倒逼”局面,结果往往是银行让步,普遍降低了大企业获取各家银行信用的门槛,再次强化了大企业的市场主动地位。三、“大企业为尊”的导向形成后,信贷“退出机制”事实上被架空。随着风险资产的日积月累和清收成本的增加,许多银行深度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即加强贷后管理,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就减少以至收回授信。

  遗憾的是,此种措施对于大企业能否奏效很难确定,原因在于,银行对大企业的竞争加大了银企关系的复杂性,银行顾及到已发放大额贷款的安全,变得更加不愿意放弃既得收益与客户,银企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而非简单的借贷关系。这时的银行更像一个“影子股东”,发现不妙时往往顾虑重重,既不情愿、事实上也很难当机立断,做到全身而退。四、贷款集中到大企业易诱发其不理性的投资冲动,从而增大银行信贷的风险。信贷集中投向大企业一方面模糊了企业资金的真实需求状况,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项目和行业的冲动;另一方面也容易使相关银行对这类表面资金流量充裕的信贷大户的真实经营状况作出错误判断,使信贷资金面临较大的风险。现实中获得银行贷款的部分大企业,在高收益的诱惑下,转换角色从事高利贷业务,而放贷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银行,将银行给大型企业的贷款放高利贷后赚取巨额利息。这有不少案例做支撑。

  关注优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

  事实上,无论大企业融资渠道如何复杂,谈判能力多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上来,但企业扩张的本性不会改变,贷款机构要勤于风控必不可少。严继光表示,大企业未必是取得贷款利润的终极保障,往往中小企业贷款更值得关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谈判能力小,只要审贷到位,担保抵押处置完善,一样可以成为很好的借款机构。中小企业贡献了GDP总量的60%,却提供了近80%的就业岗位,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也是在服务中国的未来。

  股市上常说,入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即便是各类金融机构也如此,放款就是投资,仍然须谨慎。投资与风险永远是把双刃剑,没有永恒的双赢,坚持专业、审慎、独立,或可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大鱼是肉,小鱼也不差,作为金融机构,应该多多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
var QrcodeMediaDataPV = "http://sax.sina.com.cn/click?type=nonstd&t=REowMDAwMDA3OQ%3D%3D"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