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瞭望客户端)

  以蜿蜒湘江为轴,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呈“品”字分布,构筑起中部地区最有增长活力的城市群。位于“群中心”的长沙市天心区,近年来把握优势、抢抓机遇,争当长株潭“融城”核心。

  商圈让经济要素“活起来”

  从长沙市天心区的和平路往南至万家丽路,沿芙蓉南路两厢约8.32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崛起一个“巨无霸”的长株潭商圈。晚上十点,刚从友阿奥特莱斯“扫货”出来的刘女士,抱着大包小包来到长株潭城际铁路先锋站,转瞬间登上了开往株洲市的动车。十点半,回到株洲家中的刘女士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今天的“战利品”。

  “以前来趟长沙要提前做准备,现在下了班直接坐城际铁路20分钟,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服装与日用品。”谈起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刘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长株潭商圈所处的位置,原来是被忽视发展的天心区郊区,距湘潭市区25公里、距株洲市区28公里,是株洲、湘潭进入长沙的“南大门”。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推进,汇集长沙多条地铁线、长株潭城际铁路以及城市主干道的区位,使得该地区的商圈优势凸显。

  2014年,长沙市天心区启动长株潭商圈建设,现已建成商业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年销售额突破150亿元。商圈的建成和扩大,吸引了来自长株潭三市的各种经济资源,显示出浓郁的商业气息。

  “仅四年时间,友阿奥特莱斯营业额就从2亿元暴增到14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7亿元。”总经理薛宏远说,长株潭三地消费者贡献了一半份额。在他看来,商圈的兴旺,让各类融城要素也活了起来,推进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预计未来五年长株潭商圈销售额将突破300亿元,堪比一个普惠型的支柱产业。”天心区委书记朱东铁说。

  “两型”高地让融城“绿起来”

  从空中俯瞰,一颗“绿心”镶嵌在长株潭交界区域。这块被保护起来的区域,昭示着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机。

  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自带生态与环保的“基因”。天心区在打造融城核心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持把绿色作为融城的“底色”。

  包括暮云街道、南托街道和暮云经开区在内的“暮云片区”,是长沙接轨株洲和湘潭的前沿、“绿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57.65平方公里,被规划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后花园”。据了解,暮云绿地系统和生态保护规划达166.6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平方米。

  天心区委副书记、区长谢进说,暮云片区正同步推进地下管网、公益设施、生活服务、医疗教育、生态绿化等配套建设,并借助“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创新长株潭“绿心”保护模式。

  近年来天心区还全面践行“两型”理念,着力打造融城核心的“生态高地”:新增绿地100公顷以上、完成“围而未建”复绿面积30万平方米、关停13个非法洗砂场复绿445亩、建成40.7公里步行道和71个生态停车场……

  “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必须是生态保护的先锋,真正实现生态融城。”朱东铁说,生态保护好了,环境治理协同了,才能更有效打破长株潭一体化在思想上的藩篱。

  三大产业板块让融城“动起来”

  现今,长株潭城市群以占湖南省12.8%的土地,实现全省43.8%的GDP、40.3%的地方财政收入,撑起了湖南发展的半壁江山,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

  作为融城核心,天心区深刻意识到,产业是融城的基础动力,没有产业的拉动与支撑,融城就是无源之水。为此,天心区优化布局三大产业板块,致力打造辐射中部、覆盖湖南、引领长株潭的核心增长极。

  在城北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长沙外滩”正崛起在湘江东岸,产业从吃饭购物等基础消费向高端金融服务转型升级,集银行、保险、证券等于一体的金融产业聚集带,已在这个区域形成。

  在南边省府新区板块,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天心区以一区之力建设了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文创产业对GDP贡献率达8%。目前,园区已形成了商标注册、质押交易、企业发展的全产业链服务,累计入园企业531家,总产值近50亿元。

  再向南的暮云片区,地理信息产业园、中科遥感(湖南)科技园、湖南地理小镇等项目纷纷落户……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战略性强的地理信息产业,有望成为长沙继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后第三个千亿产业集群。

  “产业布局到哪里,城市就会发展到哪里。产业的实力,也决定了融城的质量。”朱东铁说,如果实现了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互补发展、环境协同治理、公共服务融合,城市群的整体优势将进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