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评论员
“千万不能耽误了孩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去年在湖南考察时的亲切关怀,让凤凰县古双云村的苗家姑娘龙贵菊成为了一名幸运儿。她圆了大学梦。今年7月16日,李克强同志又亲笔给龙贵菊回信,勉励她珍惜时光,刻苦上进,报效祖国。
一滴水可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龙贵菊的故事,是众多可以经久流传的“民生故事”中的一个。龙贵菊的幸运,很多人知道;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是,龙贵菊的幸运可以复制,在我省正在成为常态机制。
早在龙贵菊成为幸运儿之前,湖南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工作早已开始。从去年开始,我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筛查,尽一切可能不使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
什么是民生工程,资助贫困生就是民生工程!这样的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在三湘大地正如火如荼地在各个领域开展。
动人的民生故事,诠释了保障民生的内涵,也在扩展保障民生的外延,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入学,既需要贫困家庭的 自强不息,也需要政府以及社会救助机制的日趋完善,更需要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群众,献出爱心和诚意,关注贫困孩子,情倾贫困孩子,帮助贫困孩子。
只要全社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只要每个人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浸润到身边人的心田,“幸福”的接力棒就会传递,贫困生上学,就一个都不会少。
评论:有爱,有感恩,才是圆满的故事
还记得那个叫龙贵菊的苗家女孩么?也许你早忘了,但不要紧,一个爱与感恩的故事,又让她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龙贵菊,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苗家女孩,但去年10月,她成了万千牵挂系于一身的“公众人物”。去年10月10日,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 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到访,这个本已辍学外出打工的女孩子,终于得幸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今年6月27日,龙贵菊给李克强同志写了一封言辞朴实而又情真意切 的感谢信,李克强同志随即予以回复,勉励她刻苦上进成为有用之才,将来回馈家庭和社会,报效祖国。
必须承认,龙贵菊同学是万分幸运的,如果不是李克强同志前往她家乡考察,得悉她的情况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解决她的困难,她的命运很可能就是另外 一番景象。做这样的假设,不是感慨命运无常,也不是要责备当地有关部门工作有纰漏,需要等到中央领导发话后才予以重视并解决问题。事实上,湘西自治州本来 就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救助的政策,只是因为财力所限,救助对象限于二本以上应届新生,仅考上高职专科学校的龙贵菊未达被救助门槛,才导致辍学的。这不是哪 个人哪个部门的问题,而只是一种客观现实。
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存在一些问题当是难免。重要的是,我们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尽全力予以化解。尊重客观现实,在困难面前不是一味怨尤 和指责,而是心往一处想,动用各种资源和力量使问题得到解决,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秉持的态度。以龙贵菊为例,她得遇“贵人”,让自己从一株寂寞地开在山野 的“野菊花”,变成万众牵挂和关爱的“贵菊”,这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假若没有这个机会,她的困难和苦恼只是被乡邻相传,或被媒体披露,她的不幸也应该被 怜惜、被改变。这就给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如果我们能通过教育、民政等部门排查困难学生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运用政府 救济、社会帮扶、积极协调银行助学贷款等杠杆,龙贵菊的故事当是可以成为绝版的。
“副总理帮贫困女孩圆大学梦”的示范意义和榜样力量在于,这是一个爱与感恩双向运动的故事。要问的是,我们每一个党和政府的干部,能否都像李克 强同志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长怀哀矜,心念苍生?而每一个被人关爱和帮助的人,又能否都像龙贵菊那样心怀感恩,并以这种报恩之 情为动力鞭策、砥砺自己,转而回报社会和国家?但愿,我们将收获的,是一份和“10月10日”一样圆满的答卷。
■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