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随着一个个艺术客栈、艺术家工作室落户插柳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终于作别过去——

  苗寨吃上“艺术饭”

8月22日,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美术生在苗寨里写生。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8月22日,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美术生在苗寨里写生。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远眺雪峰山,峰峦叠嶂;近观兰溪河,河水清幽。

  苗寨、荷塘、千年古树、艺术客栈……

  绥宁县插柳村,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环境好,景色迷人,寒暑假我都会过来写生。”8月22日上午,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大二学生陈琴和妹妹一起来到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兰溪河畔写生。陈琴家在该县红岩镇蓼水村,坐车过来大概半个小时车程,她说插柳村可以写生的东西很多,山、水、荷花、古树、苗寨等,加上离得近,所以经常来。她的外地同学也会来这里,一呆就是一个星期。

  绥宁一中的唐建文老师把插柳村当成了教学基地。“我每年都会带学生来,前几天那批学生刚回去。我们学校每年都能考上30多个美术生。”唐建文告诉记者,他十几年前就来这里写生,近几年扶贫队的帮扶,给插柳村注入新的活力,来这里观光、写生的人更多了。

  2015年4月,湖南师大扶贫队入驻该村,打出“文化扶贫”这张牌,不但实现了插柳村整村脱贫摘帽,还打造了高地美术馆、村民文化广场、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客栈、400亩荷鱼共生基地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名片。

  贫困户苏坤翠家就在兰溪河边上,一幢两层木楼,一层居家,一层做艺术客栈,与陈琴写生的地方仅几步之遥。“不要吵姐姐画画,快回来!”苏坤翠一边招呼着3岁的孙女,一边和记者拉起了家常。苏坤翠有两个孩子,女儿已出嫁,儿子和媳妇在外面打工,老两口在家带孙女,艺术客栈是扶贫队支援改造的,一共3间房7个床位。记者看到,木楼古朴典雅,墙上挂了油画和山水画,充满艺术气息。“这些画都是那些学生留在这里的,他们喜欢住在我家里,客栈收费低,一个床位一天只收15至20元。”苏坤翠说,即便如此,艺术客栈一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

  村民苏平生家也开了艺术客栈,老婆苏小芳在村里出了名的能干,除了开艺术客栈,还酿酒、开小卖部、做村里公益岗位等。“这是一户有故事的贫困户,她老公因病致残,两个女儿,一个7岁,一个5岁,家里基本都靠她!”扶贫队队长郑阳辉告诉记者,艺术客栈建起来后,她家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加上其它收入,日子也还不错。

  “像苏坤翠、苏平生这样的贫困户,扶贫队和村里帮扶了4户,建起了艺术客栈,每户帮扶投入5万元,目前运营都很不错。”村党支部书记李宗乾告诉记者,随着插柳艺术村的影响越来越大,村民纷纷建起艺术客栈,目前全村已有十几家家庭艺术客栈。

  苏新玉曾经担任多届村支委,见证了插柳村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我们村是国家级贫困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艺术村,《秋收起义》《炎帝传奇》《那山那人那狗》《战火童心》等影视剧都在我们村取过景。”他介绍,县里还准备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插柳村文化艺术园。到那时,村里春天有桃花、稻花鱼、小龙虾;夏天赏荷花、采莲蓬;秋天有柿子,加上苗寨、古树群等,一年四季都能吸引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写生、游览。

  插柳村的未来,应会前程似锦。

  记者手记

  最美的风景

  永远在路上

  张春祥 谢添翼

  插柳村是绥宁县最大的村,全村1386户、5162名村民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人均可支配耕地面积少,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湖南师大扶贫队驻村以来,成功探索出“高校‘文化+’”扶贫新模式,为插柳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郑阳辉从队员到队长,2016年驻村后,就没离开过插柳村。“来这里4年多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参与,一两个月都难得回长沙一趟。”郑阳辉说,看到插柳村的变化,感到特别欣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些变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4000多亩有机稻种植基地、400多亩荷鱼共生基地、插柳村文化产业园、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客栈、光伏发电站……”村党支部书记李宗乾介绍,光光伏发电这一项,每年就能给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村民李双容的丈夫因病致残,一家子的重担一下全落在她一个人肩上。在扶贫队的帮扶下,她建了3个蔬菜大棚,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她说:“贫困不可怕,只要肯干就有希望,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