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李颖婕 尹朝辉 摄影/陆昕 陈书坤)

  百果飘香的衡南县泉溪镇喇叭堰村,

  特色种植是村里“当家产业”,每家每户门前有“家庭小果园”。

  我们用镜头,定格村民脸上的灿烂瞬间,展现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

  一户户家庭,既是帮扶的受益者,也是不息的奋斗者;

  一张张影像,记录了他们的脱贫故事,见证了生产生活的沧桑巨变,也标注着时代前进的铿锵脚步。

  王敏波夫妻二人先天语言能力缺失,虽有普通劳动能力,但只能靠在外打点零工勉强维持生活。近年来, 泉溪镇喇叭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为每户贫困户打造“家庭小果园”,并在果园内套种短期收益的经济作物,让他们都能如期脱贫。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敏波在家门口种植大雅柑、花生等3.5亩。如今,“敏波果园”年收入2万余元,夫妻二人于2019年顺利脱贫,劳动之花结出幸福果实。

  已近70岁的刘书法每日仍在田坝上辛勤劳作。他与侄儿合伙种植莲藕,侄儿出技术,他出力。为种植出高质量的莲藕,他坚持采用硬化池式植藕,虽比传统种植方式复杂,但这样种植下来的莲藕肥分不易流失,池子也可多年使用。如今,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刘书法不仅住房得到了解决,种植莲藕带来的收入还让一家人顺利脱贫致富,刘书法成了村里有口皆碑的“种藕达人”。

  61岁的朱美莲因后天腿部粉碎性骨折导致残疾,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近年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朱美莲建立起家庭小果园。“村里干部引导我们种大雅柑,套种西瓜和甜瓜,我搞了四五亩田左右,有时候做不赢了干部还帮我们帮下忙,做这个平均一千到两千块钱每个月。”朱美莲乐呵呵地说。目前,朱美莲两个女儿都在广州稳定工作,孙女享受了教育补助,家庭年收入超过4万元,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56岁的罗成义因腿脚残疾缺乏劳动能力,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都压在妻子罗成艳身上。“小女人”也有“大能量”,罗成艳坚信自己也能撑起一片天。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罗成艳建起了葡萄果园 。“村里定期督促我杀虫、施肥、浇水,还帮我联系销路,一年赚个两三万不是难事!”葡萄架下,是罗成艳自信、明艳的笑容

  陈惜爱的丈夫患有严重肝病,昂贵的医疗费用让全家陷入贫困,坚强的陈惜爱毅然挑起家庭重担。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牵线,陈惜爱在村里的永富生态种养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能有一两千元。 近年来,喇叭堰村积极引进两家农业公司,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2100余亩,规模化种植大雅柑、沃柑、石榴等特色水果,仅土地流转每年收益可达8万余元,还向务工的贫困户发放70-120元/天的劳动报酬。

  2015年,李春莲的丈夫因病去世,女儿还在念书,46岁的李春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不向命运屈服的她选择在自家地里种植油茶,村里免费提供油茶苗和技术指导,油茶成熟后便能产生长期效益。同时,李春莲的地里还套种了西瓜和甜瓜等短期经济作物,今年收入达10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