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阳春三月,春耕好时分。今年的春耕,被一场“不合时宜”的疫情,打乱了备耕节奏。不过,没有什么阻挡,春耕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斗。

  春耕以来,受疫情影响,不能“下地”的情况下,湖南农业专家和科技特派员频现“云端”。现下疫情稳定,按捺不住 “寂寞”的他们,又第一时间下“云端”,将科技服务“线下”送达县市区春耕备耕中,为稳定农业“基本盘”,提供“科技智库”。

 

  “播撒”新技术   助力66县市30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 

  2月29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微信群里的两段视频,引发了一轮“小热潮”。

  原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启动早稻集中育秧实施方案,拟在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市区,实施30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双季稻占全省粮食面积近 50%,稳面积关键在于稳早稻,稳早稻关键在于育秧。现在,任务明确了,我们责任更重了。我们必须克服困难,从‘云端’下‘地头’。”农学院院长唐文帮说。

  为此,学院特别录制了两段“激情”视频,动员师生深度参与、扎实帮扶。不想,视频发出仅4小时,就收到近百人请战申请。

  惊蛰,春耕开始的日子,一场“驰援保春耕行前动员”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两天后,80名专家带领调研指导组,迅速进驻全省66个县市区,启动为期一月的“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及粮食生产指导调研”,致力将政策、信息、技术、服务送达农户。

  “我们主要是普及早稻种植新技术,解决劳动力短缺不能育秧、技术缺乏不会育秧、天气太冷不想育秧、成本太高不愿育秧等现实问题,提高农民双季稻生产积极性。此外,还会通过专业化服务组织、育插秧专业户、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和本地育秧能手,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稳定早稻生产面积。”唐文帮说。

  据悉,“密室催芽”和“集中育秧”,是此次普及早稻种植的新技术,通过流水化作业工厂造秧,出秧量可达传统育秧10倍以上。此外,专家还“播撒”了与工厂化集中育秧相衔接的机抛秧技术,推广一亩机抛秧可净增150—200元收益。

  走“四方”:让大家有“饭”吃 还能有“菜”吃

  除保粮食产量,蔬菜产量也是专家关注的重头戏。目前,湖南省正处于瓜类蔬菜育苗、茄果类蔬菜定植和大棚蔬菜田间管理关键时节,早春蔬菜生产及田间管理迫在眉睫。

  “我今天带来的是早熟品种兴蔬皱皮辣,适宜20—25摄氏度生长,在近期要注意保暖,可采取覆膜等方式应对倒春寒。”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团队,来到长沙望城区设施蔬菜示范园。“蔬菜季节性很强,错过一季,菜农就少了一茬收成,而且早春大棚蔬菜基本占收入的60%以上。”邹学校解释。

  受疫情影响,蔬菜务工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田间管理难度和强度都加大。而也会“连锁反应”影响后期蔬菜产量和市场价格。湖南农业大学刘明月和黄科教授,主动到达湖南省邵阳、怀化一带,实地指导菜农大棚蔬菜育苗和田间管理。他们还特拟了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意见,“支招”种植户利用空闲地、倒茬设施用地、果园行间等,种植鸡毛菜、油菜、小青菜等速生叶菜,既补市场空缺,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一举两得。

  湖南省水果专家组组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邓子牛,在湖南永兴和宜章县走访中,则发现了受疫情阻碍果园冬季清园后,不少果园出现病虫害基数偏大这一普遍存在的“尴尬”。不过,“亡羊补牢还不晚”,专家支招果农后期管理补救技能,并传授了“留树保鲜”等重点技术,延迟果树采收期,延长鲜果销售期,也减轻了采摘、运输、贮藏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