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多表面上表现为轻症的患者中及时识别潜在的高危患者,并尽早给予有效治疗干预,是ICU令患者起死回生、力挽狂澜的关键”
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是长沙版的“小汤山医院”。
这里的重症监护病房也是长沙市挽救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后防线。
在这里战斗的主力军,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疗队。这支白衣“特种部队”不分白天黑夜,坚持与死神赛跑,全心守护患者生命。
在他们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努力下,湖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转归接近92%,居全国前列。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让ICU实现“I See You”
“衷心感谢你们,谢谢各位天使,我以后没有跨不过的坎了……”
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小刘康复出院后发来的信息,让吴晨方深感骄傲。“小刘1月28日入院,他与死神搏斗的20多天经历凝聚着一众医护人员的心血。”
吴晨方是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小刘就是他和呼吸科教授彭红一起从普通病房里“捞”出来的。
他回忆说,小刘是新冠肺炎“一代患者”(指在武汉直接发病的患者),小伙子当时仅有轻微干咳,肺部CT感染显示病变范围也不大,患者本人自我感觉也没事,就被收治到了普通病房。
但吴晨方根据既往观察发现,此类“一代患者”病情普遍比较严重,尤其是在起病5~10天左右,病情可能出现急性加重的过程,因此对小刘特别上心。“我跟普通病区的医务人员强调,要在其起病5到10天密切关注他的任何风吹草动,哪怕患者看起来还好也一定严格按照时间进行相关复查,尤其要关注其饮食与胃肠道情况。”吴晨方说。
吴晨方的警觉果然有用。在一次普通病房的查房中,他们发现小刘有呕吐情况,并且在回答医生询问时比较费力,说话也不连续。吴晨方立刻意识到这表明小刘的呼吸状况不好。“我们赶紧安排小刘进行相关检查,果然,CT检查显示他的肺部病变出现大范围进展,近一半以上的肺功能受损,抽血结果也提示小刘淋巴细胞严重降低,血气分析低氧、乳酸水平上升,这些都是病情急性恶化的提示。”
吴晨方立即安排小刘转入临时ICU治疗。“我们先是通过高流量吸氧和无创呼吸机交替支持呼吸等办法为小刘后续治疗争取时间。随后我和呼吸科教授陈燕仔细研究病情,认为小刘合并有肺部细菌感染,及时调整了治疗方向,使他有惊无险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并避免了气管插管。”
在吴晨方看来,小刘的最终获救,与早期识别出其可能存在危险密切相关。“从众多表面上表现为轻症的患者中及时识别潜在的高危患者,并尽早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干预,是ICU令患者起死回生、力挽狂澜的关键。”吴晨方说。
凭着早期有效治疗干预这一法门,湖南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高居全国前列。截至3月5日,这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已有超过九成出院或转为轻症,还有4名正在接受治疗。
湘雅二医院副院长柴湘平说,现在大家都意识到重症医学科医生的重要性,他们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最有经验的群体之一,在识别重症患者、赢得最佳救治时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大家的共识都是要尽早让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参与战疫。
近年,让ICU实现“I See You”的理念渐入人心。业内人士认为,“I See You”不仅意味着医生看到并理解重症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它更有“找到你”的意味,表明医生需要提前识别出可能发展为危重症的患者,尽早进行干预和支持。
“单兵”+团队
湖南重症治疗的第二件秘密武器是“单兵”和团队的及时转换。
吴晨方介绍,为做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湘雅二医院派出的三批共51人的小分队都是在重症医学科及各专科ICU一线工作10年以上、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
这些“老重症人”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多面手”。对微电脑输液泵、监护仪、各型呼吸机、血透机等各型号机器的安装、运转、调试、监测等全不在话下。“这种情况下的重症医护人员就像伞兵,要有‘单兵作战能力’。”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余波说。
虽然医生个人能力很强,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临时ICU里,依然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一丝不苟贯彻执行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等,全力保障重症救治的医疗质量。
此次新冠肺炎联合作战还充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吴晨方说,有一名老年重症患者因为合并有基础疾病,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病情不断变化,医务团队利用联合研发的智慧重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发现与临床医学专家分析一致,均预测患者病情将在48小时后迎来死亡高峰。于是,医务团队一边最大限度优化治疗方案,一边积极准备使用重症医学终极武器——ECMO(人工肺)。
“我们考虑到在厚厚包裹的防护服下进行操作的难度和危险度,便精心制定了详细流程和周密步骤,细到一瓶盐水应该放在哪里,一些操作步骤也精确到秒。全操作组医务人员均处于战备值班状态,当患者病情出现意料之中的变化,一声令下,全组人员设备3分钟就位,迅速完成人工肺的建立,为患者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吴晨方说。
“把后背交给了自己,
就是绝对信任”
湖南重症治疗的第三件武器是坚守。
自大年初三接到命令,吴晨方和他的团队已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坚守一月有余,采取4小时倒班的特医特护制度。这意味着,这里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别,无论何时,ICU病房都能见到重症医护人员的身影。
吴晨方说,穿上防护服后在隔离病房上班,需要花费平时2到3倍的精力。在穿上几层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面罩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重症医学科医生进行操作也会非常吃力。
有一次,余波需要为一位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就是在患者腿部血管插入一根导管,把血液通过导管引流出来经过机器过滤后输回患者体内。
余波说,要是平常,这个操作他只花10多分钟就能完成,但现在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又戴着三层手套,他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护目镜虽然做了防雾处理,但还是一会儿就起了雾,为了看得清,余波只能跪在地上借助B超辅助操作,仔细瞄准了很久才终于一次成功。“我起身时自己腿都麻了,衣服里也全都是汗。”余波说。
不仅是医生,护士的付出也很多。据介绍,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不少消毒知识涉及众多专业设备,普通保洁人员无法胜任,因此,护士不但要照护病人,还要轮流肩负起为战友消毒工作场所、设备、穿戴等的重任。
余佳是一位有多年ICU工作经验的护士。她说自己每天都要给12批医护人员准备好消毒用物,检查他们每次换下来的防护设备,符合要求的继续消毒后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丢弃,并对护目镜做防雾处理、定时用消毒液喷洒工作地点等。她开玩笑说,自己过去十年拖的地都没有这一个月多,但她绝不会有丝毫马虎,因为“战友把后背交给了自己,就是对自己的绝对信任”。
工作之余,余波改编了一首小词:昨夜雨寒风骤,晨倦不减忧愁。试问白袍人,却是初心依旧。知否,知否?应是无悔坚守。“我用它鼓励自己继续拼搏,直到胜利的那一刻。”余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