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这不仅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稳中有变的新情况,把握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办”的问题,尤其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住主要矛盾,以进促稳、以稳应变,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0月12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要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决心、保持定力耐力,坚定不移把湖南的事情办好,把“六稳”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由此可见,坚持稳中求进既是认识当前形势之所需,也是应对困难挑战之使然。实际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需要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相统一的层面进行把握。

  登高望:作为认识论的“稳中求进”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称马克思主义为“望远镜”和“显微镜”。

  望远镜的作用是望得远,高瞻远瞩;显微镜的作用是看得细,观察入微。“稳中求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实也是正确认识经济现象、观察经济形势的“望远镜”“显微镜”。

  总书记多次讲,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进是目的、是取向。这就说明,稳中求进要求看主流、看本质、看大局。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象,如果一时、一地、一事地看,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就难免一叶障目,片面夸大困难和问题,从而看不到“稳”的主流、“稳”的大局以及“进”的趋势和取向。最近一段时间来,对经济运行有一些错误观点和悲观论调,很大程度就源于认识上的“眼力不够”。

  解决好“眼力不够”的问题,关键要发挥稳中求进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作用。

  而在形势比较困难的时候,“望远镜”的效用又相对凸显一些。只有看得远、谋得深,才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显微镜”看到的事物。正如《荀子·劝学》云:“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把握,一旦登高望远,往往能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现在讲的困难和问题,无非是外部明显变化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内部转型升级把过去发展积累的矛盾暴露出来了。然而,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的困难,从高处看、从远处谋,我们就会看到机遇。外部美国挑起经贸摩擦,实质上聚焦的重点是高科技、高端制造业,这折射出中国的创新发展已经让美方有了内心的焦虑感,恰恰说明当前经济运行的“进”。内部转型困难,一方面是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另一方面更是我们主动调节的必经过程。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也恰恰说明当前经济运行的“稳”与“进”。

  当前经济运行“稳”“进”

  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更加理性地察形观势。当前尽管“形”有波动,不确定性因素和矛盾困难在增多;但“势”仍向好,高质量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因此,从哲学认识论的层面而言,稳中求进需要我们登高望,跳出狭隘视野,积极地谋大、谋深、谋远。只有这样,才能在“变”之外看到“稳”、看到“进”。

  辩证看:作为方法论的稳中求进

  毫无疑问,稳中求进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在哲学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富含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稳”是基础和前提,没有“稳”,“进”就成了无源之水;“进”是方向和追求,没有“进”,“稳”也会失去持续的支撑。

  把握经济形势,既要看到“稳”又要看到“进”。只要经济运行有“稳”有“进”、又“稳”又“进”,个别经济指标上有些波动都很正常。从我省来讲,虽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着眼长远、全局和趋势,“稳”是主基调、“进”是关键词、“好”是总态势。

  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增长7.8%,这个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前年同期分别高0.3个和0.2个百分点,经济“稳”的主基调没有发生改变。从三次产业看,农林牧副渔增加值同比增长3.3%,与去年同期持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9%,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就业看,城乡就业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均快于去年同期。同时,投资、消费、外资外贸等其他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平稳。

  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动能转换都在加速推进,“好”的总态势进一步显现。比如增长方式,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明显提升,前三季度这一贡献率达到了54.5%;又比如投资结构改善,产业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快于全部投资增速;再比如,新动能加快成长,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生产增速明显快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还比如质量效益提升,非税收入占比仅30.9%,财税质量稳步提升。

  这些都说明,我省经济运行“稳”的基础更牢、“进”的步伐更实。无论是认识经济形势,还是接下来做好经济工作,都要辩证把握“稳”和“进”的关系,做到以“稳”求“进”、以“进”促“稳”,该“稳”的坚决稳住,该“进”的积极进取。

  务实干:作为实践论的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是指导经济工作实践的重要原则。面对当前“稳中有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实践论上有了更高要求。可以归结为三个字:务实干。

  总书记多次讲,“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种突破”,稳中求进“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稳中求进在实践上的具体要求。

  总体地讲,就是要保持平常心态和战略定力,以不变应万变。应该说,现在碰到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是对的,但因此杞人忧天、忧心忡忡就没有必要了。

  从外部看

  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不是没有碰到噪音杂音,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外部考验,从苏东剧变的影响到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再到西方“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的泛起,中国经济就是从栉风沐雨中走过来、强起来的。

  从内部看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改革来化解,看准了的事就要保持定力抓下去。不能因为有了有了些风吹草动和困难,就动摇转型发展的决心。

  当然,以稳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还是要靠务实去干。怎么干?关键是有守、有为、有度。

  “守”要有定力,

  处变不惊、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静气和耐力。重中之重是“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稳的底线。

  “为”要有魄力,

  敢于担当、锐意改革、积极突破,有“成功必定有我”的信心决心。从现阶段来说,重在紧紧扭住振兴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打好三大攻坚战这个关键处、深化改革开放这个动力源、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落脚点,把“六稳”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

  “度”要有分寸,

  掌握好平衡点。也就是说,“稳”不是墨守陈规、刻舟求剑式的维稳,在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上要“像踩钢丝”一样稳慎;“进”不是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该“进”的积极进取,像过去“摸着石头过河”一样闯出新路。

  总之,无论环境怎么“变”,只要我们沉下心、务实干,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就是稳中求进的实践论。

  红网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注:引文皆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版;数据见湖南省统计局有关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