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华 通讯员 李妮

  据中国商飞官方消息,近日,国内63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技术评审,建议在完成电磁兼容等试验及滑行试验验证后可提请首飞放飞评审。目前,C919飞机已经交付试飞中心,国产大飞机即将首飞。令人惊喜的是,记者从望城经开区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获悉,C919的起落架就是在这里制造的!

  聪明的“大力水手”

  承重近80吨+3套系统保安全

  来到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远远看去,大门口的一架红蓝白相间的飞机蓄势待飞,“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几个大字更是彰显了这里的与众不同。

  飞机起落架对飞机来说,如同鸟儿的双脚,更是乘客们生命的支点。据不完全统计,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事故率较高,所以有“黑色10分钟”之说。由此可见,起落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飞机的重要性。

  “C919是单通道干线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近80吨,在起飞和降落时,全靠3个起落架支撑起来。”该公司民机与国际合作部部长罗鹏程介绍,三个起落架总重量为1800千克左右,要在高速下支撑起达到自身重量40多倍的飞机,其刚性可见一斑。

  你可不要以为起落架就是个光有力气的“傻大个”,其实它是“聪明”的“大力水手”。

  “在起飞或着陆时,起落架要能够自如收放,这套系统很重要。”罗鹏程说,飞机起飞后,起落架要按照固定的轨迹进行收放并且上锁,这里面包含了收放系统、上锁机构等全套控制系统,“一个起落架有三套系统,一套是常用的,一套备用的,还有一套是应急的,确保万无一失。”

  工匠精神提高精度

  手工打磨肉眼不见花纹

  宽大明亮的生产厂房内,各种材料、零件摆放有序。“我们采用的是精益管理,精细到每一颗螺丝的摆放都有相应的位置,每个人都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民机与国际合作部项目处长陈涛指着一块记录着工序进程的大黑板说道。

  用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坚克难,公司研制水平不断提升,原来制造一个防扭臂需要135个小时,现在已经优化到了70个小时。

  同时,自动化融入到起落架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一套柔性生产系统前,陈涛介绍道:“以前一个人只能操作1台设备,这套智能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检测、智能调整、自动物流、自动加工等,现在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同时管理8台设备了。”

  如果你以为生产过程完全自动化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工匠精神依然是飞机制造业的灵魂。

  只见机床前,“90后”李金亮手持气动打磨设备,正在细细地打磨防扭臂零件。零件要经机器粗加工、精加工后,基本成型,但在表面粗糙度方面还没有达标,必须通过手工精细打磨,将表面打磨得肉眼看不见任何纹路。这看似简单的打磨技巧,他跟师傅足足学习了两年。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飞机上的零配件要求精度很高,“我们对零件加工的精度要求为0.01毫米,对零件定位精度要求达到了0.002毫米。”

  为了追求生产的精准,不但厂房恒温、恒湿,就连灯管照明都有特殊要求。装配厂房内,工人龚磊华告诉记者,“一个家用灯管可能就十几元钱,但我们这里要求的比较高,灯不能闪烁,一根灯管得3000多元。”

  C919将改变国内航空市场格局

  目标:干线飞机国产化

  据悉,C919飞机目前已经经过低速、中速滑行,在完成首飞后,还要经过一到两年的极端天气的试飞试验后,就可以正式量产了。

  “航空在制造领域是高端制造业,辐射范围非常广,带动的产业众多。国产飞机量产化,意义非凡。”提到C919即将首飞,罗鹏程充满了激情,目前C919飞机已经接到了500多架订单。“一架飞机寿命超过30年,一个起落架只有几万次起落的寿命,今后自己的飞机能飞好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几百亿的市场。”

  中航起落架参与特种救援飞机、C919等飞机型号的研制。去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起落架在长沙航空工业园完成了首件装配试验并交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迈出了该型民机国产化的第一步。

  “之前该型民机起落架等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配套。”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铭介绍,“我公司与德方公司合作,自2015年开始在长沙航空工业园着手该型飞机起落架装配试验生产能力建设,目前已完成包括缓冲支柱、刹车和机轮轮胎在内的起落架整体的装配和验收试验。”下一步该型民机起落架的主要零组件的生产制造也将转入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最终实现ARJ21起落架完全国产化。

  罗鹏程说,由于客机制造的材料必须要经过大量验证试验并成熟运用才能采用,导致目前国内飞机制造的材料市场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国家战略目标是实现全部国产化,“C919的首飞意味着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干线飞机,更意味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腾飞。”

  (稿源:掌上长沙)

  (作者:记者 朱华 通讯员 李妮)

  (编辑: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