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2日讯(记者 朱章安 通讯员 李爱成 袁义生)8月底,耒阳市德泰隆路,一辆辆满载石料和淤泥的车辆进进出出,市政工人正在对下水管道进行清淤。这条路经常出现“内涝”。当地居民反映问题后,市里请来专家“会诊”,确定对主下水管道进行升级改造和清疏除淤。工程完工后,将有效解决“内涝”问题。这是耒阳市把“民生菜单”交由百姓“点”,办的又一件民生实事。
近年来,耒阳市在实施民生工程中,把“菜单”交给群众“点”,较好解决了城区就学、用水、用电、交通等4大民生难题。大班额一度成为制约耒阳城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市人大会上,部分代表提交了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提案。人大代表根据民意“点”的这道“菜”,被列为市里“1号议案”。市里先后投资3.6亿余元,建设合格学校91所,新增校舍1.96万平方米、学位6000余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就学难。
近10年来,耒阳城区人口由20余万增加到45万,供水、供电压力空前。市民通过网络、短信、市长信箱“点菜”,要求解决水、电问题。市里很快启动日供水30万吨的第二水厂建设,去年初已通水。去年,市委、市政府还将“改电”列为“1号民生工程”,一年来投入7.3亿元,新建10千伏以上线路56公里、改造76公里,新增台区111个,新建变电站6个,城区电力供应得到保障。
节假日城区堵车,也是耒阳市新出现的“城市病”。一些回家老乡发手机短信“点菜”,要求解决堵车问题。该市先后投入4亿多元,对城区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并在城区设立临时停车场所1500余个,免费向市民开放。据统计,近5年来,耒阳累计投入96.29亿元,用于教育、城建、住房、医疗卫生、社会养老等民生领域,占财政总支出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