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曾经是中国城镇化轨迹中的“富翁”。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它们以令人惊诧的速度积累财富,并在城镇化轨迹中笑傲毗邻;而当依托变成依赖,当资源走向枯竭,单一的经济结构便遭遇发展瓶颈。
浮华已经散去。资兴、耒阳、冷水江,湖南资源枯竭型城镇的三个典型样本。日复一日的开采让能源储量急剧下降,在失去资源优势后,面对这些城镇数十年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该如何获取新的动力之源?
对政策的期望和倚重,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突围的最初依赖。但政策红利可以维持多久?调整已不可避免。自我的嬗变往往伴随不适甚至痛楚,机会也将在这些痛楚中产生。
资源枯竭型城镇再造,“翅膀”已然扇动。三个城镇的集体转型,只是一种顺势而为。
本报记者朱远祥发自资兴、耒阳、冷水江
转型发展已成共识
资兴市三都镇,一条公路蜿蜒着通往矿区,车子驶过,煤灰飞扬,水泥路面因此黑得发亮。附近的宇字、宝源、周源山等煤矿,曾组成盛极一时的资兴矿务局。
资兴是一座因采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仅三都主矿区探明的煤炭储量就有11997.87万吨。多年来,煤炭及相关产业实现的各项税收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耒阳、冷水江与资兴的发展轨迹极其相似。耒阳含煤面积427.6平方公里,勘探部储量为4.3293亿吨,煤炭可采储量居全省各县之首,煤炭及相关产业的比重一度占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被誉为“世界锑都”的冷水江历来是湖南工业重镇,以锑、煤等矿产资源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
矿井、满载的卡车,帮这些城镇实现着朴实而粗放的发展梦想。地下埋藏着的宝藏,如同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让这些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享受先天赋予的优越。
撤县建市的资兴,凭着能源、冶金构建的工业体系,一度成为郴州甚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范本;耒阳城区面积已达3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40万,跻身中等城市行列;冷水江则凭借强劲的工业实力,自2004年来连续8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市行列。
在资源优势的驱动下,资兴、耒阳与冷水江这些资源型城镇依靠财富积累形成的经济实力,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但物极必反,对资源的依赖亦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原有的发展动力骤减,单一的粗放式经济结构日益成为这些城市长远发展的掣肘。
“冷水江锑的产量,原来占全世界的60%,如今只占20%。”冷水江市发改局局长吴爱民介绍,按保有储量和现在的年产量计算,冷水江境内的锑、煤开采服务年限分别为5年和10年。
同样,按目前生产能力,资兴和耒阳的煤炭开采年限预测为5年和7年。
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已患资源依赖症的城市何去何从?
另一方面,资源无序开采带来的弊端也在凸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这些城镇的治理难题。
宽约2厘米的裂缝从地面延伸到屋顶——这是耒阳红卫煤矿职工刘仁华的卧室。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表深陷,直接导致采煤区众多房屋开裂,已成为采煤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耒阳、资兴和冷水江均加大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但这项民生工程受资金等因素制约,进程并不如人意。
冷水江,锡矿山的砷碱渣、炉渣、尾矿一度泛滥成灾。煤矿采空区水资源枯竭,饮水困难群众多达9.8万人。“三废”污染排放量高于娄底境内其他五县市区总和;耒阳,16个产煤乡镇在开采加工过程中,煤矸石、粉煤灰和废气废水给环境带来污染,不同程度破坏地质生态;资兴,采煤沉陷区涉及7个乡镇15个村,沉陷区面积达48平方公里,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0平方公里。
当资源逐渐枯竭,浮华终将散去。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定位,已成主政者不可回避的选择。
利用政策红利的不同路径
“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单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2007年,时任耒阳市委书记的袁延文如是说。
选择需要卓见和果敢,但转型之路绝非坦途。一方面,对资源的产业依赖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如何转型,转型动力何来,仍需艰难摸索。政策的曙光让当政者信心倍增。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耒阳、资兴和冷水江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2012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有四个主要任务: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解决就业等突出社会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政策方面,除了国务院转移支付和省级配套的资金支持,还包括财税、金融、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社会和产业发展等众多政策支持。
耒阳、资兴和冷水江的转型发展由此获得良机,每年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少则数千万,多则一两个亿。以冷水江为例,从2009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向其下拨的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达6.4421亿元。
为规范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耒阳2010年专门制定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资金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生态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等方面。
上级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让这三个县级城市主政者的转型战略有了底气。不约而同,三市均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工业产业结构由资源主导向多元结构转型,成为三市战略调整后的首要目标。
在转型突围的路径选择上,三市都试图突出地方特色。
平静的湖面雾气缭绕,58岁的黄常田站在船头,朝水面撒出一片弧形的白色鱼网。瞬间,相机咔嚓声四起,一张张美图被定格下来。随着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雾漫小东江”成为远近闻名的绝佳生态摄影基地。仅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资兴接待国内外游客12.51万人次,实现游客总收入4876.25万元。“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市长方南玲说。
冷水江试图以光电科技园为切入点,打造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平台。不过,在现实条件下,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显然见效更快。
耒阳则在努力打破“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商贸服务、油茶产业、蔡伦竹海,均系耒阳拓展多元化发展空间的尝试。
在转型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也随之改变。
45岁的曹四华是耒阳汭洲村4组的村民,每天坐鞋厂的客车上下班,与其他1600多名来自附近村庄的村民一样,成为耒阳经济开发区一家鞋厂的产业工人。
37岁的李威平曾是冷水江大建煤矿的工人,现在是当地一家公司的保安。原来采矿区的职工或家属,有300多人在这家公司的车间上班。
在城镇转型的大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版图已悄然改变。
自我嬗变的困惑
煤老板们开始了二次创业。
今年45岁的李万元在耒阳算得上风云人物。他从开拖拉机干起,靠办煤矿发家,成为耒阳众多煤老板中的一员。耒阳启动转型发展之时,他成为煤矿老板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煤矿卖掉,投资水泥、酒店、房地产和油茶。
商人是精明的,总能敏感地察觉到市场风向。目前耒阳油茶产业的投资者中,大部分是昔日的煤老板。据耒阳官方统计,该市80%的煤矿企业主进行了二次创业,由煤矿老板创办或参与经营的各类非煤企业有200多家。
煤老板的转型过程中,城镇变革也朝积极一面迈进。外有政策支持,内有变革诉求,两者合力推动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数年间,资兴、耒阳、冷水江三市取得瞩目变化,依赖资源的单一产业结构正向多元化转变,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深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初见成效。
城镇自我嬗变的过程中,问题也浮出水面。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耒水上游的资兴将建设生态文明视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极富前瞻的城市规划,宽阔平坦的城区马路,山水一体的天然优势,让资兴主政者大胆提出“建设最美最靓中国水城”的目标。
进入资兴,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日新月异的城镇建设令人心生惬意。然而,距城区不远的湖边,发电厂和水泥厂几根大型烟囱每日排放大量废气,扩散的烟雾与美丽的城市景象格格不入。虽然近年来相关企业花巨资启动脱硝、脱硫等减排工程,但资兴城区的环保压力短期内仍无法消弭。
这折射了资兴转型发展的困惑:一方面打出生态旅游牌,一方面宣称“工业强市”,在环保压力下,两者如何平衡拿捏?
耒阳的新型城镇化也遭遇瓶颈。近几年,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加上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城市下水道、自来水和防洪堤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市承载力不强,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先工业、后城市”的冷水江,同样面临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行政中心搬迁后实施的城市东扩计划,是到2015年建一座10万人口的新城。而在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是横亘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建市40年来,冷水江的工业是在围绕锑、煤、钢铁、水泥、耐火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这种以资源消耗为主产业结构,导致其工业经济一直呈粗放型增长。冷水江尝试发展光电科技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但这些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依然步履迟缓。
传统产业升级仍然漫长,而新兴产业尚未成主导,冷水江的转型发展,仍需在摸索中煎熬。
三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正沿着各自转型路径迈进。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以及生态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依然严峻。而它们的转型摸索,对于湖南这个资源大省来说,不失为一种样本解读。2011年11月,涟源、常宁两市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我省还有不少城市在努力摆脱对资源的发展依赖。华丽转身抑或艰难腾挪,均为了寻找正确路径。
【样本】
资兴东江为媒,建设“最美最靓中国水城”
“游山张家界、玩水东江湖”。资兴市正努力打响东江湖这一旅游品牌,甚至提出将东江湖打造为“东方日内瓦”,将资兴建成“最美最靓中国水城”。蓄水量81.2亿立方米的东江湖,水质达国家II类饮用水标准。湖面烟波浩淼,风光旖旎。资兴目前正为东江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此带动“一湖一江一湾”核心景区开发。
“旅游是藏富于民的朝阳产业,是资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资兴市市长方南玲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写进了《资兴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
冷水江转型不是放弃,再买回一个“世界锑都”
“一转三化”是冷水江的转型发展战略,即深化转型工程,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锑、煤、钢等资源型重工业一直主导着冷水江的发展,目前亦如此。
改造升级后的行业链条开始呈现。冷水江的锑开发初步形成精锑、二氧化二锑、无尘三氧化二锑的多元发展格局,煤炭开发正在由单纯的资源开发向洗煤、选煤、配煤等综合开发迈进。
冷水江的锑资源越来越枯竭,而冶炼技术世界一流。冷水江每年从全世界各地采购的原材料超过了自采量,无异于从外地再买回一个“世界锑都”。
耒阳从“地下”到“地上”的多元化选择
油茶成为耒阳转型发展的突破口。2008年,耒阳制定《高产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近期规划是到2015年,形成80万亩高产油茶林的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最大的油茶示范基地县市”;远期规划以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主,将油茶变成耒阳的大产业。此外,耒阳开始培育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从煤炭产业的“地下”转为非煤产业的“地上”,从经济结构的单一转向多元,耒阳的转型远不到定论之时,但至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