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A股火爆的行情让财富管理机构火了一把。不管是公募基金加速发行新产品,还是P2P股票配资的持续走热,牛市行情中,各大财富管理机构纷纷出招吸引投资者。而在股市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各大私募机构,虽然经常可见知名私募大佬的投资动向见诸报端,而众多私募产品却“踪迹难觅”。
私募基金产品的“隐形”与私募行业在宣传推介方面的相关规定有关。2014年8月21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合格投资者和不特定对象。通常来说,私募机构会甄选那些己了解其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的“特定对象”进行推介,推介方式涵盖从线下的报告会、分析会到线上的路演、微信微博等,或者线上线下结合进行。所以,通过公开信息,普通投资者一般无法获取私募机构的产品信息。
基于不能向不特定对象公开推介这一规定,私募机构是否有必要建立品牌建设工作呢?分析人士曾直观的指出,对于目标受众而言,私募机构可谓是“我思故我在”,如果私募基金不进行品牌建设与传播,那么在目标受众眼里,私募基金就不存在。公关咨询机构中视福格认为,私募自身的品牌建设能够对私募基金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活跃的市场环境下,私募品牌建设正当时。
回顾私募行业的发展变迁,自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现华润信托)合作发行国内首只私募信托基金“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以来,私募基金已走过十年历程。2012年12月修订通过的新《基金法》(已于2013年6月1正式实施)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并规定私募基金未来将可以发行公募产品;2013年初,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保险、私募三类机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2014年,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实施,大大降低了私募产品的成本,私募基金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由此,中国私募行业迎来了全新的财富管理时代。
大环境的变化带来了行业的激烈竞争,不仅是私募机构之间,券商、保险等机构以及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加入了私募行业的竞争中,在专注于自身业务发展之际,越来越多的私募管理人意识到品牌建设对于促进私募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私募管理人而言,品牌建设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加大私募品牌建设的力度是比较重要,但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太多经验。”一位资深私募管理人这样说到。另一方面,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私募管理人逐步树立起了品牌意识。可以看到,一批老牌的私募基金已经在着手自身的形象塑造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基于私募基金不能做广告、不能公开推介这一规定,私募基金的品牌露出主要包括发布市场研究观点,或者参加诸如中国私募基金年会等高端财经论坛,或者获得权威媒体颁发的奖项作为背书。”中视福格表示。据了解,该机构自2009年开始跟踪私募行业发展情况。
中视福格认为,从长期的品牌建设考虑,私募基金如果希望获得市场的认同,需要实施并推进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品牌战略。另外,基于私募行业自身发展的特性,兼顾资本市场的专业性和传播领域的策略性,成为私募基金品牌塑造的重要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