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女士的孩子今年3岁多了,平时身体都还不错,可今年入夏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只要气温稍高就会发烧,体温多为37℃-38℃左右,发烧时精神、食欲尚可,时有干呕。吴女士曾带他到医院检查过多次,最近被医生告知,这很可能是“疰夏”。
“疰夏”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是因为素体虚弱,而又复感暑热之气引起,又被称为苦夏、注夏,以乏力倦怠、恶心胸闷、失眠多梦、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持续低热等为临床特征,部分女性还会伴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腰酸、浮肿等症状,是一种夏季常见病。
疰夏多发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女性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这些患者去医院检查往往也查不出什么毛病,一旦气温凉爽或到了秋天,这些症状就会自行改善,可不药而愈,但部分患者到了来年夏天,照样会复发。一旦出现疰夏症状,还是应积极治疗,因为疰夏常常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民间预防疰夏有很多习俗,大多与“吃”有关,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如“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第二阶段则从“夏至”开始,如《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疰夏常见的证型有两种,一是气阴两亏型,症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第二种是暑湿困脾型,症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内容侵权、不实处理联系:health_hncs@sina.com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