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2日上午10时许,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注:中塞友好医院)禁闭的大门缓缓打开,18岁的玛利亚(化名)和21岁妮可(化名)头上插着鲜花,穿着医疗队赠送的T恤,跳着欢快的舞蹈走出大门,迎接新生活。
从5月19日到6月12日,中国(湖南)援塞抗疫医疗队经过23天的努力,接诊的3例埃博拉患者全部治愈,实现了100%治愈,创造了生命奇迹。中国(湖南)援塞抗疫医疗队领队、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方亦兵说,将患者全部治愈体现了医疗队高潮的医疗水平,可喜可贺!接下来,我们要为下一步中塞友好医院转型做准备。
出院患者向医疗队竖起大拇指
走出诊疗中心,看到中国(湖南)援塞抗疫医疗队队员们为她们举行的欢送仪式,妮可和玛利亚向医疗队队员们热情地挥手,并扭动着身躯跳起舞来,还不停向医疗组组组长、湘雅医院感染病科黄燕教授竖起大拇指,以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这同她们刚来医院时判若两人。”黄燕教授说:“刚来时,两人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因为在她们的意识当中,患上埃博拉就意味着死亡。同担心家人将她们抛弃,心中充满着极度的恐惧。经过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努力,我们终于将他们救治过来,能代表国家在异国他乡挽救病人生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湘雅医院老干科副护士长王青霞回忆道,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玛利亚时的场景,我和全俊副教授去查房,见她目光呆滞、嘴唇干裂,斜靠在身后的墙上,原来她已经腹泻了好几天了,精神状态极差。现在能够恢复到这个程度,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妮可说:“我以为自己就要死在医院了,没想到能获得第二次生命,非常感谢中国的好医生!”
治疗过程一波三折
虽然在来塞国之前就多次培训过有关埃博拉的临床表现,而曾经的名称“埃博拉出血热”也让人以为埃博拉患者容易发生出血,但亲自接诊病人并与前几批医疗队员交流后发现,低热、高度乏力、呕吐、腹泻才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些患者还有头痛、关节痛。根据这些表现,以黄燕教授和全俊副教授为首的医疗组分析,埃博拉感染的症状更类似于“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依靠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相关诊疗方案和大家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文献复习和临床分析,医疗组制定了周密的对症补液和营养支持方案,治疗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妮可曾因腹泻呕吐严重曾出现脱水、意识模糊和少尿等症状。通过不断的调整补液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一步步好转。但在好转过程中患者又一度出现肺部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等症状,通过及时加用抗感染、增强免疫、鼓励进食等营养治疗,患者终于顺利度过了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肾功能障碍和营养关。
由于埃博拉的强传染性和高死亡率,埃博拉患者普遍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妮可曾一度非常担心会遭遇家庭的遗弃而失去了治疗的信心,非常不配合治疗。及时发现她的心理问题后,医护人员多次与她沟通,不断告诉只要配合就可以获得痊愈,慢慢地帮她建立了信心。
由于塞方提供的饮食有限和静脉营养液的缺乏,为了让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医疗队从驻地带来果汁、米饭、牛奶、鸡蛋和巧克力等食物,改善他们的食欲,终于让他们顺利度过了营养关,而他们对医护人员也越来越信任,治疗效果一天天改善。
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
“除了在治疗上精益求精,我们在生活上也给予了玛利亚和妮可无微不至的照顾。”医疗队护理组组长、湘雅医院心内科护士长邓桂元说。她们没有衣服穿,我们便为其提供了崭新的衣服;体质虚弱时,我们提供果汁、牛奶、巧克力等食物为其补充营养;情绪低落时,我们积极展开心理援助,鼓励患者战胜病魔。
“由于患者家属没有来探望也没有送食物,光靠静脉补充是绝对不够的,我们每天都会为患者准备各式各样可口的食物,甚至有许多食物都是专门为她们去采购的,还有些是国内家属准备给队员自己补充体力的食物。只要看到她们能吃下哪怕一点点,我们都格外高兴,比自己吃了东西都觉得香甜。”湘雅医院老干科副护士长王青霞说。
对玛利亚和妮可的护理,王青霞总结了以下5点经验:1.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予以对应的治疗,疾病初期与极期予静脉治疗为主,口服药治疗为辅。疾病恢复期予以口服药物和对症治疗。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意识状况和体温的变化。 3.准确记录患者入液量和大小便次数及量。4.观察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此病为烈性传染病,绝大部分病人认为生还的可能性小,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显著时患者会严重脱水合并水电解质失衡,如不及时补充,死亡率极高,患者一般都有消极绝望心理,且担心遭家人遗弃,不愿配合治疗,此时护士一定要能掌握患者心理状况,积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5.饮食方面,随时调整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