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半瓶心态”才能有机会容纳更多的“水”。名师、患者、学生……刘子毓身边的每个人无疑都在为他的人生加砝码。

  1、中医博士无法速成

  刘子毓的父辈从研究中药、开设医馆起家,中医药从小陪着刘子毓一路成长,这份熟悉感就像母体基因一样,成为不经意的习惯。高考择专业时,在金融和中医二者中,刘子毓选择了“清贫的中医”。想法很简单,喜欢就会有十足动力去学。从此这个世界少了个金融家,多了个出色的中医。

  中医博士无法速成。刘子毓花了十余年潜心学习中医,从中医内科学硕士读到中医亚健康学博士,后又师从于湖南省名中医解发良、“湖湘名医三老”李聪甫以及何清湖教授。他始终认为学习第一,对于医生来说,医学基础和医德尤为重要。

  学生时代,刘子毓跟随老师上山采药,在大围山里住了半个月,条件艰苦、气候湿热,四个男生挤在同一间房里打地铺。那时老师对学生不像现在,要求很严苛,必须在15天内认完400种药,考试通过后才能下山。这次经历,让刘子毓在中医之路上更加刻苦谨慎。前十年的院校学习,夯实了他的理论基本功;后跟师大家,贴身学习临床技能,有机会将理论一点点操作娴熟。从模仿老师到如鱼得水,名家的临床思路和诊疗方法为日后刘子毓的成才搭建了跳板。

  2、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

  作为谷医堂糖尿病门诊首席专家、正糖名家首席专家,刘子毓责任很重,义不容辞。从事临床七年,利用周末时间坐诊,几乎全年无休,独当一面的同时也在修炼内功。家里人劝他别这么拼,可刘子毓总说:“鄙人愚钝,勤能补拙。” 

  曾有位患恶性子宫内膜癌的病人找到他,出于医德考虑,刘子毓拒诊了两次,建议她切除。可这位患者对中医疗效和刘子毓博士有着极大的信任,坚持用中医方法治疗。行医多年,刘子毓没见过如此信服中医的患者,在中医低沉的大环境下,遇到一位力挺中医的患者,给了他日后治病救人极大的信心。刘子毓从未怀疑过中医的疗效,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真真切切见证过中医疗效的人,对中医都会深信不疑。

  在谷医堂中医馆,刘子毓接诊最多的是糖尿病患者,这也是他的专长方向。“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看着患者日复一日注射胰岛素,刘子毓深感糖尿病人的痛苦。多年来,刘子毓不忘“行医以德”的初心,坚持在科研和临床一线,争取用更好的中医方法缓解糖尿病病人的痛苦,减轻他们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

  行医与生命息息相关,容不得一点马虎差错,但过程是可以轻松愉悦、充满善意的。刘子毓希望,皱着眉头来看诊的病人,出门的时候都能多一位医生朋友。“医生是医术和人文的合集,与病人沟通好,更有利于诊断和治疗。患者带着希望和信任找到你,我多一点关怀和耐心,就是给对方多一点阳光和温暖。”

  3、师其发而不泥其方

  2020年博士毕业后,怀揣着传承中医的心愿,刘子毓回到校园,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刘子毓对学生说的最多的四个字就是“不断学习”。理法方药是他特别看重的中医基础,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地长不出绚烂多彩的花朵,如果底子差,无论跟随什么名师、学到什么独特技艺,都是走不长远的。

  从学生身份转换为老师,刘子毓很自豪,却也有一些困扰。学习松懒是院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刘子毓教学中最大的难题。“现在的医学生跟我那时候读书比,生存压力更小。温饱不用担心,他们焦虑的是如何生活地更好。”

  在他看来,不论是通过院校传承还是师承,成才主要靠勤奋。食谱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的体质,以前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而现在处处可见并在不断“进化”,这就要求医生必须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不断学习。刘子毓每天会抽出1-2小时来看书,再忙睡前也要看半小时,同一本书甚至会看上5、6遍,再结合经典方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新收获,以便更好地为患者量身定制出方案,解决对方的困惑。

  刘子毓的梦想很踏实,就是想用中医留住老百姓的心,踏踏实实为人民健康服务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医生虽然不能跑在疾病前面,但可以与时俱进,尽力追赶上疾病的变化速度。只有学识跟得上患者的健康诉求,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拥有这种“半瓶心态”,才能有机会容纳更多的“水”。

  中医崛起是持久战,需要后世年轻人不断挖掘、发扬中医精髓。刘子毓自认为愚钝,现在取得的成就只不过是比普通医学生多走了一小步而已,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性。青年中医心有执着,坚持走中医之路的信念坚定无疑,未来将肩负起新时代赋予中医人更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