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以直面磨难的态度与胸襟,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在文学的殿堂里,沈先生的文字已经成为了一种旗帜,如果没有沈从文的作品,现代文学的天空至少会黯淡许多。

  长沙县第一中学的一群阳光少年,手捧鲜花,心怀敬意,一大早就来到了沱江边畔的听涛山。这里,长眠着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先生的墓地没有坟冢,只有一块6吨重的心形天然五彩石,地面由鹅卵石铺设,这也是沈从文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吧。

  从文文学研学团的全体师生带着对大师深深的怀念,在这简陋的墓前向一代文学大师鞠躬默哀,以示对此位文学大师无尽的哀思。1602曹玮琪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说到,知识从实践中来,没有实践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理解!

  高一年级组长黄丰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他说:“今天,我们来到一代文学大师、乡野史学的开拓者和人性解读大师沈从文先生的故乡,齐聚沈先生的墓前,缅怀他给我们带来的真实和他那直抵灵魂深处的深遂笔触!沈老先生已离世近三十载,世易时移,我想,沱江的奔流也许带走了边城赛舟时的朴野纯粹,但他的精神密码对生活的热爰和不惧烈火的执着,一定会指引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思索方向,笑对困苦,甚至能如凤凰般浴火重生!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追寻先生的足迹,用真实、热爰、坚定和思索跋涉我们自己的生命长河!”

  在黄丰老师的领读下,全体师生深情地朗诵了沈从文先生的墓志铭:“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美与自由,永远不会被封杀至死,她们总会象涓涓之水,不是在这里喷出,便是在别处流淌,而那精魂,将永远滋润着无边的绿色。最后,全体师生怀着敬意之心为沈从文先生敬献白花。在下山的路上,研学团的少年们望着静静流淌的江水,仿佛又看到了一个少年,坐着船,带着行囊,驶向远方!

  在回程的车上,1603班马文静同学在学生群分享说“去时我们慢慢悠悠,用每一分细腻的心思感受着每一寸曼妙的时光,满怀对目的地的期待;回时我满腹惆怅,用每一分归途的忧愁叹息着每一寸减少的美好,满怀对离别的不舍;一切的不同,只是因为路程未变,心却变了……”深以为然,这就是研学行走课堂的魅力所在!

  1610班刘奥同学在学生群分享:当我走进了这座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凤凰古城,便深知我将无法自拔。她历尽风雨沧桑,不仅仅古貌犹存,更多的是又增添了一种底蕴,一种可以让人沉醉其中永不厌倦的韵味。这里有热情似火居民,他们会热情的和你打招呼,像是久别重逢的旧友,亦或是离别多年的故人。这里有诱人的食物,姜糖、枞菌油、苗族花带、 板栗、 蜜桔、 葛粉、 银杏随处可见,令人垂涎三尺。巷子中装饰迥乎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有的,那就是红色,红色的油纸伞,红色的灯笼,红色的窗户……古城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不言而喻。凤凰是欢快的,来来往往的游客,将气氛点燃;凤凰是寂寞的,她用双手拥抱着我们,看着人们成群结队穿梭其中,自己却孤单着;凤凰是美的,美不胜收,美得灿烂,美得醉人,离开了她,心却永远留在那里。我们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就是这条汩汩流淌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就是这座四季常青生机昂然的大山,养育了一位少年,他带着水的性格,山的性情从这里走向远方,去追逐自己梦想,终成一代文学大师;“一位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多年以后,沈从文带着一身的荣耀长眠于此,回到他当年出发的地方。

  而我们来到美丽的凤凰古城,却是为一个人!

  以生活为中心才能让教育变得鲜活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沈从文文学研学之旅充分树立游、思、学相互促进的观念,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广阔的天地,在大自然中感悟文学,了解历史,发现属于自己的文字密码,让文字真实的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