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别人家孩子”的教育转向,父母就不应当只把眼光集中在别人家孩子身上,父母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孩子,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质与能力,让孩子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让真实的儿童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做最好的自己。父母教育观念是儿童教育活动的指挥棒,从根本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方向,父母是“别人家孩子”这一教育现象中的决定性角色,是消除“别人家孩子”教育隐忧的根本起点。

  发现真实的儿童

  “别人家孩子”教育现象中的比较实际上是揭露儿童弱势与缺陷的教育方式, 带给儿童更多的否定和压力,父母需要一双发现儿童的眼睛,看见儿童真实的状态与需要,让儿童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儿童在他们热爱和擅长的领域做最优秀的自己。发现儿童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发现儿童让我们看见儿童的内在,尊重儿童内在的自然成长,消除父母的成人主义儿童观,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

  发现儿童的根本是发现真实的儿童。儿童就是儿童,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儿童不是存在于父母观念中的儿童,儿童有着自身真实的状态与需要,父母需要祛除对儿童认识的错误影像,发现真实存在的儿童。发现真实的儿童,要求父母既要看到儿童的优点长处,也需要接纳儿童的缺点与不足。发现儿童的长处需要从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出发,发现儿童所喜爱和执着的事情,不把父母自己的喜好、别人家孩子的特长强加给孩子。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一份来自天赋的厚爱,有着自己独特的才能,父母需要发现自己孩子的天赋与才能,不以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覆盖自己孩子的光芒,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天赋,发现儿童自身真实的美丽。同时,不完满是儿童时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父母需要接纳儿童的缺陷和不完美,认识到缺陷也是一种美,不完美激励人积极向上,是儿童成长的一种动力。父母应当避免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耐心地对待儿童,相信儿童能够成长起来,并帮助儿童达成完满的状态。

  尊重儿童个性

  “别人家孩子”使儿童按规定的“好”方向发展,“好”规定了儿童发展的框架范围,培植出无差别的儿童,使儿童丧失了鲜活的生命特征。“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儿童个性化发展是儿童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必然要求,是打破“别人家孩子”现象,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需求的必然途径。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独特的生命特征和成长轨迹,然而儿童个性发展却被限制在现代化社会规模化、统一标准的教育模式中,“别人家孩子”就是一种外在一致的标准要求, 将儿童看作统一零件做标准化的加工处理。而实际上,儿童个体独特性要求父母尊重儿童个体个性,尊重儿童的个体性需要。儿童个体的需要不等于父母的需要,也不等于别人家孩子的需要,是源自儿童内部成长发展的需要,父母不仅要尊重儿童个体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儿童成长。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更不可忽视儿童的自主性, “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 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父母应当给儿童机会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不要替孩子做出决断与选择,给予儿童自主发展的机会。

  来自儿童内在成长的评价

  父母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个性差异,从儿童内在发展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评价儿童,以来自儿童内部成长的评价为主要方面。

  儿童成长的内部依据是“自然”,儿童成长的外部条件是社会和文化。根据儿童内在成长状态评价儿童是遵循儿童自然生长规律的选择,也是儿童评价的根本依据, 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儿童发展与评价, 但绝不应当主宰儿童评价, 僭越于儿童内在自然之上。在现代文化畸形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下,成人主义的儿童观横行泛滥、德智体美发展失衡、学校教育刻板化等,单一外在的儿童评价给儿童带来了轰炸式的消极影响。父母盲目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只看到了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儿童内在阶段性成长的纵向比较,忽略了儿童内在成长的真实状况。儿童需要来自父母的积极肯定,而不是一味地比较与责备,父母应当以儿童内在真实状态为出发点,让儿童与自己进行比较,对儿童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评价与反馈,这样的评价才是对儿童成长的最好鼓励和嘉奖。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1期

  作者:许涵 李德显

  编辑: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