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只能由师生共同努力承担,师生交互作用越出彩,就越能产生有影响的共生质量,进而使师生双方都有所历练和成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主次、中心和边缘、抽象平衡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共同推进的合作共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共生性既不是对“中心式”师生关系的简单否定,更不是对“平衡式”师生关系的原路返回,而是在吸收两种师生关系模式合理性基础上共筑相处、相伴、相依、互相成就的共生新质的共长状态。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密切联动的能力,既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本领”,又不是片面强调师生之间“理想”“和谐”的存在状态,追求学生的“同质化”发展,而是承认师生在文化、个性、身心、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异质基础上的共在与共长。其表现形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责任的担当与跨界涌动

  对于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来源于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所处的身份和角色来决定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明晰自身身份与角色所担负的功能和责任。

  “师道尊严”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代表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传统对教师和学生身份角色的认同,其共同点都为教师的角色打上了哲学和伦理学的色彩,伟大的哲学家多数便是教育家。教师承担了社会赋予其地位的职责就是“教”,教师是“教育者”,相反,作为一种独特社会性存在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求学者”,如此凝固的师生关系认识延续了数千年。

  而在“平衡式”的师生关系中,将教师与学生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却模糊教师与学生各自作用的“边界”。从文化变迁和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可能会出现情境化的“翻转”和交互影响的情况,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是静态的,而是多重角色之间的互动,依据具体的教育活动的任务来决定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警惕自身“高位”意识、“霸权”面孔、“强者”架势以及“自甘平庸”的过强势或过弱“介入”的教育心态,“作为‘介入者’的教师在多元的、多层的‘中间领域’中,以人与事物及人与人为媒介;以课堂内外的多种文化为媒介,通过交流与沟通,在学校和课堂里展开构筑文化的公共空间的实践。”当然,教师在介入教育活动中依然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

  教师通过与学生民主对话、相互理解来展开师生之间富有批判性的思考,明晰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领导地位。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走出“卑位”感觉、“顺从”心境、“低弱”状态与教师一起来合作参与、相互受益和共同成长,唯有师生双方角色的丰富和合理的“介入”“才有可能发生师生双向和教学过程的动态、主动积极的交互作用,出现动态生成。”因而,在“共生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需要明晰自身角色的设置与功能,在尽好自身角色责任基础上实现多重角色的翻转与跨越。

  二、教育情境中的师生共游

  师生关系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文化生态,具体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并不总是完美和谐的,更不大可能尽是暴力冲突的,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对师生关系的表达方式不大相同,但所蕴含的教育性是其共有的特征。从师生关系共生的文化生态看,大体包含了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的真实情境、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为主的虚拟情境和以具体教育活动为载体融入师生先前的价值观念、知识经验为主的想象情境,这三大情境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教师和学生在这些不同情境中围绕教学任务和内容、学习主题、管理服务、情感碰撞、文化差异、观念冲突等方面展开对话交往和体验,由此生成的师生之间关系并不总是顺风顺水和畅通无阻的,而是可能充满着各种形式的误解、抵制和防御,既可能彰显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相融相依、团结协作、轻松愉快、真诚友爱的一面,又可能产生情感思想沟通渠道不畅、师生之间接触过少、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商业功利化的交往,甚至是出现严重的矛盾冲突,这是教育情境中常常存在的师生之间真实的文化生态,并不是完美想象中的“师生基于交往活动所建构的共享共生的和谐生存方式。”

  “和谐”是构成“共生式”师生关系的价值基础,并不完全代表现实中师生关系的生存状态,师生之间存在的分歧、争论甚至冲突大体是“共生式”师生关系形成的必经阶段。“共生式”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共游是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回避矛盾和冲突并能展现理想的愿景,面对真实的人展开教育活动,有可能从分裂转化为复合、理解、协调与合作。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意识到各自都是一个未完成的成长者,在教育活动中共同追求“真知”、情意的饱满与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地“点醒”学生,进行“热”眼帮扶,与学生一起合作探新,在尊重差异中实现共同生长与共图发展。

  三、“共生式”师生关系最高境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成就

  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人性观。“教师中心式”的师生关系凸显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作为学生社会化承担者教师的强势教育权威和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目的在支配和控制学生;“学生中心式”的师生关系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步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体现了教育要遵循人的天性、尊严和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人性观,成为反抗“教师中心式”师生关系的革命宣言,突出了学生自然生长的价值,“放松”了师生关系中教师指导的作用,滋生了教师处于“边缘”的误解与危险。

  而“平衡式”师生关系多来自存在主义、现象学、诠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浸泡,极力主张教师应当以对话、平等、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能够像苏格拉底那样极具智慧对待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荒谬之事是最好不过的,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又能够像心理学家那样与学生互动和体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理性的辩论和真诚的对话,建构师生之间“和而不统、分而不离”的平衡主体、随缘相惜的人我关系。

  “共生式”师生关系理念来自生态学、共生哲学理念和复杂性理论,吸收了“中心式”“平衡式”师生关系的合理内核,承认具体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角色的“相互更换和相互界定”,师生相互尊重同等重要,“把教师与学生看成是共生、共存、共命运的一个共同体”,这样的“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育活动来共成长互学习、共谋进步、相互成就,这是“共生式”师生关系最高境界的映照。

  来源:教育文摘周报

  编辑: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