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队在怀化博物馆门前合照调研队在怀化博物馆门前合照

  2019年暑期,为响应团中央面向广大青年学子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寻求侗族传统建筑在当下社会背景的发展之路,由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黄海老师指导,张雅新、何逸飞、席登伟、卢培升、邓奖五位同学组成的“三下乡”侗族建筑怀化调研队在新晃侗族自治县与芷江侗族自治县进行走访调研,发放问卷,在丈溪小学进行文化课程教育活动,走访当地政府部门,了解侗族传统建筑保护情况,采访奋斗在文化保护第一线的有志之士。本次调研受到皂溪村、白马铺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与芷江政府和新晃政府的肯定。

  一寨一姓一鼓楼,一山一水一乡愁

侗族风雨桥侗族风雨桥

  侗族传统建筑素来被誉为“传统文化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宝藏”,凝聚着侗族人民古老的智慧。调研队在亲身感受侗族传统建筑的瑰丽和采访相关文化专家之后,得出侗族传统建筑的三个特点:

  侗族传统建筑在选址上颇为讲究。建筑通常依山傍水,藏风聚气——位置高低有特殊的讲究,对水流的流向也有要求;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一方面采光好,另一方面因山势北高南低,房屋的前高后低可以给与人安全感。建筑四周碧山巍峨、古树茂密,依山而筑,依水而居,自然而然形成了如今的吊脚楼式的建筑风格。

吊脚楼吊脚楼

  侗族传统建筑建造过程富有特点。侗寨建筑材料多为杉木,采用榫卯结构,由于弹性结构和较轻材质,地震时,房屋不会马上倒塌,具有防震的功能;同时便于拆卸,材料可回收利用。一栋侗族传统建筑的前期木材准备需要两个月,大概需要椽30~40根,檩条60~70多根,木匠3~6位,全部竣工需要200多天。修建时先立柱子,盖屋顶,经济困难时,可先装部分隔板,便可入住。不需要一次性建完,相比建造砖房可以减小经济压力。另外,在修建侗族传统建筑过程中,木匠们不需要图纸,靠经验操作,房屋大小可以根据地基的大小和自己的需要来定,建筑外层刷桐油,使用寿命可达几十至一百多年。

鼓楼楼顶鼓楼楼顶

  侗族传统建筑富有舒适美的特点。传统木式侗族建筑二楼中空,屋顶通风,隔热效果好,易于散热,房间内部较为舒适,且住宅二楼可用于杂物的储存;它可以完美适应斜坡,在斜坡上立不同高度的柱子,使柱顶达到某一水平面,即可在其上建房。以木桩为底,上部架设横梁构成浮空的平面基座,可以克服一些地基地形狭窄的问题,增大上层空间。

炊烟袅袅,侗寨淳朴炊烟袅袅,侗寨淳朴

  侗族传统建筑传达了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据当地人介绍,门的高度赋予着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门的高度结尾的数字一般带六和八,比如一丈八,一丈六;工匠们也会用鲁班尺对门进行测量,尺的刻度上有一些表示凶吉的词语,不同的尺寸有不同的寓意;另一方面,特色建筑开口屋的“开口”带有侗家人性格包容的寓意,含有侗家人对客人的欢迎之意。除此之外,侗族还有一个习俗:亲人会将即将过世的人安置在火铺,逝世后安置在堂屋,家属手持点燃的火把在木屋内四处收骸,意为驱散邪魔。

 侗族火铺 侗族火铺

  前路多险阻,保护难到位

  然而,“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侗族建筑正在逐渐消失。

调研队在新晃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队在新晃博物馆进行参观

  新晃博物馆的黄志清老师感叹:“如果我们再不做出努力,我们下一代或许还能看见,但下下一代可能就看不见这样精美的木房子了。”调研队在与村民和政府机关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村民追求生活的舒适度修建砖房,这与政府渴望保护侗族传统木式建筑形成了深深的矛盾,越来越多的木式建筑被砖房代替,木式建筑的数量不断减少。

  从调研中,可以瞥见,侗族传统建筑保护面临困境。其原因有四:

  一、缺少财政支持。传统建筑分布较散,申报省级保护较困难,需要专家进行调研与记录以及大笔的资金支持保护活动;政府有收购木屋的意向,但为村民挑选新的宅基地所需花费大;

  二、农村人口流失,木屋入住率低,长期无人居住会使建筑受潮损坏;

  三、掌握建筑技艺的木匠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继承这项技艺,传承困难;

  四、村民保护传统建筑意识不够,很多建筑损毁严重。

  老树开新花,古寨又焕新

调研队参观传统侗族建筑,走访有关人士调研队参观传统侗族建筑,走访有关人士

  在侗族文化逐渐衰落的今天,很多有志之士不停思考探索侗族文化未来的出路。调研队有幸采访到新晃党校黄麒华校长、新晃博物馆黄志清老师、芷江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站站长唐成健等人,与他们交流关于建筑保护上的想法,受益颇多。

  保护古老建筑且让古老建筑焕发新的光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申报民族特色传统村寨,开发旅游景区,让乡民从中获益,乡民自然就愿意保留传统建筑。

  二、政府加大对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并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将每年税收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用于保护传统建筑,奖励不拆除木制建筑和修建木制建筑的居民。

  三、相关机构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挖掘侗族建筑的精华部分,将其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重视对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从小树立观念;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提高侗族传统建筑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关注。

  五、对传统建筑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比如:将木房与砖房相结合,建筑外面是木结构,外形与传统建筑相似;而建筑内部采用砖结构,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要求。另外,可以研究改进传统木屋的防火性,解决传统木房的防火性能较差的问题,例如可以使用免漆木等材料对传统建筑的材料进行替换。

  青年有担当,攻坚有力量

调研队在丈溪小学开展侗族文化科普活动调研队在丈溪小学开展侗族文化科普活动

  调查期间,调研队在丈溪小学开展了侗族文化科普活动。以小课堂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侗族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民族语言、传统戏剧(傩戏)和节庆习俗,并着重介绍了侗族传统建筑——“鼓楼”的作用与文化内涵;“风雨桥”的名称及由来;侗族传统村寨如“开口屋”、“跑马楼”的特点等。最后,调研队向学生们阐述了目前侗族传统建筑所面临的传承危机,引导侗族学生树立保护本族文化的意识。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纵观全国上下,并非只有侗族传统建筑文化正在走向衰弱。建筑材料的革新以及建筑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随之而来的是千篇一律。一些城市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已经消失得无影无形,每座城市都变成了一个模样,失去了灵性和活力。

  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极其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了一套完备的保护古建筑的法律。在这些国家,即使对传统建筑进行非常细微的改动,都要经过国家部门的层层审批。正是因为如此,在西方的现代化城市中,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有许多传统建筑,完美地和现代建筑融为一体。传统建筑之所以在现代城市中不显得突兀,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以传统建筑为本位。例如德国汉诺威市政厅,建于19世纪后半期的新巴洛克式风格建筑,如今仍是城市中心。这座古老建筑并非专用于游览,如今还是汉诺威市长办公地。在德国,有着相同情况的市政厅还有许多,这恰恰体现出他们继承城市历史的决心。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的决心与经验,切勿为了发展而彻底舍弃了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

  侗族是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他们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形成“民族”的四要素面临着张力。因此,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下的“想象”成为了凝聚民族的重要方式。通过想象,共同体成员能够不断强化成员的共性,型塑“我们”之所以为“我们”。“想象”需要载体。侗族的传统建筑则是侗族人民想象的重要载体,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象征,是生活方式的反映,更是侗族人民精神的寄依之所。守望侗寨不仅是要守住那些传统建筑,更重要的是要守住那一山一水的一乡愁。因此,虽然保护侗族建筑面临重重困难,但依然有一代代人为了保护侗寨而奋斗着,努力振兴侗族文化。对于本次调研,调研队成员卢培升表示,他真正体会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是侗乡人民不热爱侗族建筑,而是生活压力限制了其对传统建筑的留恋之情。深话浅谈,长路慢走,侗族建筑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还需要人民和政府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调研结束后,小队成员会将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新闻宣传稿和调研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为侗族传统建筑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并期待能为其他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意见。[通讯员:何逸飞、张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