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镌石流芳”。最近,安徽宁国宣石博物馆举办的系列宣园雅集活动,在文化艺术界的网络上火出了圈。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率领的湖南文艺界代表团来到安徽宁国市,对宣石博物馆和宣园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参观交流访问。
湖南客人在观看了《宣石博物馆纪录片》,参观了博物馆的藏品和典籍,对宣石文化发展历史根脉、精品赏鉴、文化传承等有了更为全新的了解。大家十分赞赏该馆在宣石文化的历史挖掘和文献整理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尤其对企业家出身的张金龙馆长创办宣石博物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博大胸襟与文化情怀深表钦佩。
在文化艺术交流中,鄢福初先生挥毫写下“天生高妙 神力苍茫”的墨宝赠予馆藏。中书协会员、湖南省新化书法家协会主席罗晖先生将清代汪作霖的《宣石赋》写成书法长卷,鄢福初为其题跋“奇石奇观,雅文雅赏”,赠予惠存。中书协会员、宁国书协主席雷骅先生以”奇松诡石天然净,涧草山花自在芳”书赞宣石之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祥彪先生挥毫写下“金山鼎天地,龙海托日月”赞誉张金龙先生的文化情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松长赋诗《宣园即景》赞曰:秋雨如烟笼宣园,曲桥灵石绕清泉,方知宁国有宣石,冰雪寒荒尽奇岩。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书法教授、著名作家苏美华呤诗并书曰:宣石生来性本真,挺身天目抚烟云。冰雕雪塑寒梅骨,雨漱泉浇白玉魂。不为玲珑留俗套,好从潇洒出凡尘。无端清趣无端梦,自在菩提自在心。湖南日报社原党组成员、社务委员张永中写的散文《与一款石头的偶遇》,礼赞张金龙馆长的宣石情怀、宣石文化和馆藏精品。中书协会员、青年书法家苏业超写下“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以赠。对此,资深媒体人、中国建材报湖南记者站站长杨鹏以“超尘脱俗,融古著今”,来点赞宣园和宣石博物馆在中国石文化史上创新发展的意义。
期间,张金龙馆长与湖南文艺界代表团的文人学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湘徽映 芳华共赏”学术坐谈。宁国市政协副主席许东升,宁国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原文联主席帅忠平和宁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雷骅应邀参加。座谈会由本次活动策划人杨鹏主持。张金龙馆长致欢迎词。他说,天目山上,枫叶正红。皖湘两地文化学者值此宣石博物馆落成之际来访,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大家以宣石之名,相聚一堂,共襄盛典,诚为文化艺术界的佳话。为实现博物馆和宣石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请大家提出见仁见智的宝贵意见。
文史研究专家、宁国市政协副主席许东升介绍了宁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推介了宁国市委、政府对发展文旅事业的各项支持措施。
与会的湖南文化界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们纷纷发言。一是对张金龙先生斥巨资兴建宣石博物馆,传承历史,创新文旅,弘扬宣石文化的博大情怀十分赞赏;二是对中国石文化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发掘,做了许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考证了乾隆皇帝所赐御旨,方可为宣石扬名立万。再如发现了汪作霖的《宣石赋》,犹如找到了文化之根,极大地丰富了宣石的历史文化内涵。三是对博物馆藏品定位、展陈布置、声光电应用,以及对外交流和以石养石、以文养文等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如鄢福初从宣石的形象之美、人文之美的彰显,要站在文化自信和哲学之美等高度,要从民间玩石提升为宣石鉴赏,对宣石历史文化做进一步发掘,讲好每一方宣石故事,以文章、诗词赋予宣石时代文化内涵,形成“雅俗共赏,臻于品鉴”的独特文化。
据考证,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今皖湘两地皆属楚国,有淮南武王墩楚墓考古发现,足以佐证徽州文化与湖湘文化同属一脉。及至近代,交流互鉴更盛。如康熙版《宁国县志》的主修人、当时的宁国县令陈养元,编纂人王为壤均为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陈养元巡视宁国东乡十七、八都时,写有《过十七八都》一诗,其中有“此都多灵石,天地巧滋培”一句,此句中的“灵石”指的就是当时风靡江南的文化名石--宣石。晚清重臣曾国藩在《教子书》中,多次提及皖南小城宁国,还为宁国“神童”、晚清江南牒谱大家、音韵学家周赟书“六声堂”金字匾额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的对联。可见微州文化与湖湘文化交流互鉴之源远流长。(通讯员:杨鹏)